[!--ftitle--]

0:00

改编段落

【雪山下的化石珍奇】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视频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青藏高原经历了由远古海洋到世界屋脊的巨变。这片被冰雪覆盖的神秘土地之下隐藏着多少化石的秘密和生命历史的传奇?
本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飞翔老师将为我们讲述青藏高原的科考经历,并展示我国古生物学家历时半个多世纪在青藏高原发现的化石珍奇。
主讲人:吴飞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地层与古生物学博士学位。
曾有三叠纪龙鱼类和中生代七鳃鳗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专于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鱼类学研究。曾十数次领队进入西藏、青海高海拔地区科考,发表SCI论文40余篇,科普作品颇丰,精于手绘古生物科学画。
前辈后学,薪火相传 三代科考人、奋斗五十载、两亿年藏区生命史
1.青藏高原—研究生命历史的“天然实验室”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便位于第一级阶梯。地质学证据显示,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均来自南半球,曾在特提斯洋里一路向北漂流。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青藏高原开始加速生长,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见的地貌,并间接地促成了我国三级阶梯的地理格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上绝大多数7000米级的山峰以及全部14座8000米级的山峰均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3亿年前的青藏地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南来的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依次与北方大陆拼接,青藏地区逐渐浮出海面变成陆地,而新生代早期印度次大陆的拼贴和碰撞,让青藏高原加速生长。每次隆升都伴随着地貌的演进,从海洋到陆地,从热带平原到冰缘高地。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亚洲的季风系统,影响了全球的气候模式。同时,起源于青藏高原上、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生物也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而演替,或就地演化,或迁徙他乡,给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三级阶梯 星球研究所
2.高原生命史纵览——演化亿万载,生命逐山高
青藏高原被科学界称作“天然实验室”,是科学家研究古生物和古环境的重要场所。上世纪60年代,刘东生先生(1964)和邱占祥先生(1966)等人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和聂拉木县土隆村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2023年,时隔近60年,乘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东风,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员等人于西藏定日县和聂拉木县再次发现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据化石推测喜马拉雅鱼龙体型巨大,约有15米长。
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考队员们近十年来在藏北色林错附近发现了西藏始攀鲈、张氏春霖鱼、棕榈、臭椿、蛙类等数以百计的化石。西藏始攀鲈与生活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的现生攀鲈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其具有迷鳃结构,可直接呼吸空气,能在温暖缺氧的滞留水体中生存,并且在潮湿的环境下攀爬上陆地进行短途的“行走”。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发现了适应干旱环境的临夏沙蚺化石以及目前已知亚洲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且具有关联骨骼的沙鸡化石(干旱临夏鸟),鉴于现生沙鸡对干旱环境的出色适应,推测临夏鸟可能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快速适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干旱环境。
西藏阿里札达地区发现了多个冰期哺乳动物祖先类型的化石,包括披毛犀、雪豹、盘羊、北极狐和三趾马的祖先类型,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是许多大型冰期哺乳动物的起源地,随着第四纪冰期的到来,这些已经适应了寒冷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重塑了众多大陆上的生态系统。
札达盆地发现的雪豹祖先——布氏豹显示现代存在于中亚的豹亚科支系最初就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中亚的山区,其发现证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理解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背景下生物演化的重要区域。
1966年邱占祥先生和张宏师傅找到的喜马拉雅鱼龙
藏北始新世“萌物”——西藏兔耳果
高原首例热带鲈形目鱼类化石——西藏始攀鲈
2600万年前的西藏始攀鲈生态重建图
高原腹地的棕榈化石——西藏似沙巴棕
雪豹之祖——布氏豹
最早的北极狐——邱氏狐
披毛犀的起源和扩散示意图
晚中新世干旱临夏鸟的生态和行为复原 《古生物学报》2023
上新世青藏高原严寒环境中的北极狐祖先—邱氏狐生态复原 《古生物学报》2023
吴老师的报告既精彩又有趣,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观众也都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在提问环节,一位小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西藏有没有发现过昆虫化石?
青藏高原的昆虫化石记录较少,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发现过始新世中期的蜡蝉科一新种。该标本处于侧压状态,为亚洲最早的蜡蝉科化石记录。
讲座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上前与吴老师沟通交流并合影留念。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照亮了小朋友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
原标题:《科学公益讲堂回顾|吴飞翔:雪山下的化石珍奇》

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