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10月的一天,“萨利”号邮船驶出英吉利海峡,进人浩瀚的大西洋,缓缓驶向美国。船上有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年轻医生,正眉飞色舞地向旅客们讲述着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只要在一根普通的铁棒上绕上电线,然后给电线通上电,这根铁棒就会一下子变成磁铁,能吸起铁钉和铁屑。他还说,不论电线有多长,电流一瞬间就能通过。这个实验在今天当然不足为怪,在中学的物理课本上就有描述。然而在19世纪30年代,电磁铁的原理还鲜为人知。杰克逊的演讲令周围的听众大开眼界,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杰克逊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这次船上演说改变了其中一位旅客的后半辈子。这位旅客就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美国画家—莫尔斯。
莫尔斯被杰克逊的精彩演进深深地打动,他彻夜难眠,大脑中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能在一瞬间传到千里之外,那么为何不能让电来传递信息呢?当时他已是四十出头了,但是一夜之间他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丢掉画笔,放弃为之奋斗了近半辈子的事业,改而进行使用电来传送信息的研究。他还准备把用电来传送信息的方法取名为“电报”。当第二天他把这个决定说给杰克逊听时,杰克逊十分愕然:“你连电学的基础知识也不明白,就想发明电报,这岂不是异想天开?”
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莫尔斯的决心。他变卖了全部家产,购置了各种电工材料和工具,并且如饥似渴地学习电学知识。3年过去了,试验几乎花光了莫尔斯的全部积蓄,可是电报机还是没有制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电来表示不同的信息。曾有人用多根导线连接要通信的两处,让其中某几根导线通电而其余的导线不通电来表示一个字母,不同的通电异线组合就表示了不同的字母。可是这种方法连线太多,因而不实用。又有人用磁针偏转的不同角度来代表不同的字母,但设备复杂,而极易出错。
是否能有一种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呢?莫尔斯总结了自己屡次受挫的教训,他认为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重复那些失败的实验,一定要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电流在一根导线中看来只有通与不通两种情况,仅用这两种情况来表示26个英文字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不行的。是否能将通电时间的长短也作为一种特征来表示字母呢?又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莫尔斯得出了一个崭新的方法:电流不通表示一种符号,电流通但通的时间较短表示另一种符号,而电流通且通的时间较长再表示一种符号。这样,就可用这三种符号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出全部26个英文字母。这三种符号写在纸上分别用空白、点、横线来表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可由点、横线和空白的不同组合来代表。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电码诞生了,后来人们把它称为“莫尔斯电码”。
有了成功的电码,还要将它付诸实施。莫尔斯日以继夜,持续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装配、焊接、调试。仅靠几块干面包和冷牛奶充饥,日复一日,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天没有走出实验室了。终于,一台似玩具般的电报机诞生了。这台电报机就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当莫尔斯用颤抖的手指按动着发报机上的电键时,导线另一端的收报机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嘟嘟嘟,嘟—嘟—”的声音。这长短不一的嘟声,就是莫尔斯电码。他又设法把笔连在接收端的电磁铁上,随着电流的变化,笔尖在纸上画出了间隔着空白的点和横线,莫尔斯电码被成功地记录在纸上了。电报通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
莫尔斯取得了电报机的发明专利,可是当他把这项新发明公布于众后,却不被有些人所理解。他们无视事实,认为用导线传递信息,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仍然流行着释站马车送信的通信方式。于是莫尔斯开始了争取政府支持,实施架设远距离电报线工程的活动。他把自己发明的电报机装在一个旧皮箱里,四处奔走,不断演示、游说,不料这反而引起了美国国会中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一年多过去了,正当莫尔斯贫困交加、濒临绝望之际,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关于修建电报线路的拨款提案—政府决定架设一条连接华盛顿与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约两年之后,1844年5月24日,人类通信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莫尔斯满怀信心地用手按动着电报机前的电键,伴随着动听的“嘟嘟”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立刻送到了几十千米之外的巴尔的摩。人类电报通信时代的帷幕就在这一刻被拉开了。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莫尔斯足足奋斗了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