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毓秀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 /> 苗家舞狮的由来(苗族)
相传古远的时候,苗家从黄河边上迁居到湘西苗山来。湘西是一片原始洪荒。妖魔鬼怪出没,毒蛇猛兽横行。特别是八魔岭上,有八个魔怪,吞云吐雾,喷洒病疫瘴气;呼风唤雨,暴涨洪水,残害苗家人命牲畜,不少苗...
荡秋千的由来(拉祜族)
拉祜族人民每年过小年,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为什么?
拉祜山每逢过年,村村寨寨都要扎一个架子,将大肥猪吊起来宰年猪。宰时,大肥猪噘着大嘴,高声怪叫:“不合,不合。”意思是这样太不合理。人们不理它,...
姑娘追(哈萨克族)
相传在许多年以前,阿勒泰草原上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努尔古丽公主。公主年轻美貌,又会骑马射箭,引得许多临国和部落长的公子前来求婚。不知为什么,努尔古丽公主一个也没看上,老国王也拿她没办法。
一天,...
蒙古族安代舞的由来(蒙古族)
几百年前,在松、嫩两江汇合的地方,有一个郭尔罗斯 前旗。旗里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玛拉沁夫妇,四十岁上还 无儿无女。人们说:不知是因为给佛爷烧香磕头了,还 是给穷人布施舍善了;有一年这株枯树...
“达瓦孜”(维吾尔族)
“达瓦孜”即高空走大绳之意。这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古典技艺,类似杂技中的走钢丝,其历史亦十分久远。“达瓦孜”要求表演者具有娴熟的技巧和超人的胆量。它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又令人惊心动...
为什么土家人爱跳摆手舞(土家族)
相传土司王喜欢跳舞,不管是山上打猎的,河边捉鱼的,田里务农的,前方打仗的,只要休息下来,都要手舞足蹈才行。这样时间一长,自然就成了大家的习惯。
一年,土司王领兵出征,把敌人团团围困在城...
耳环的来历(水族)
水族腊缅腊缅——水语,即姑娘、女娃儿。穿上镶着五彩花边的兰干服,拴起银链花围腰,戴着项圈、手镯已够漂亮、美丽。可是腊缅们还 常常在耳根吊着个小巧的银耳环,走起路来有节奏地摇摆,更逗人喜爱。据...
走高跷的传说
从前,雨金城里的人和东关、西关的人很要好,每年都要联合起来办社火,祝愿生意兴隆,五谷丰登。西关人们喜欢办马上戏,东关人常办桌上蕊子。城里人给他们帮锣鼓。因此雨金每到年节,城乡十分热闹。
有一年年...
狗头帽的来历
清朝末年,宁波小江一带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父母早已过世,留下桂根、桂生兄弟俩。不久,兄弟俩先后成家。弟弟桂生生了两个儿子,非常开心。可不久自己却得病死了。哥哥桂根快近六十,还 不得一子半女。桂根和娘...
戴手镯的来历(水族)
水族姑娘为什么戴上手镯?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从前,凶恶奸滑的尼变尼变——水语,类似汉族民间故事中的狼外婆。经常变成牙出来害人。一天,有两姊妹去树林里拣菌子,走在半路碰见一个慈爱的牙,忙对姊妹...
猫头鞋
江南水乡,特别是苏南太湖地区,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要穿猫头鞋,据说要一连穿破七双才行。
年轻的母亲,在做鞋时,喜欢用蚕茧剪成猫的眼睛和鼻子打成底样,然后再用彩色的丝线刺绣。白线眼睛黑线眸子,黄线绣成大鼻子,...
围裙
从前,府河边上住着一个叫张良的孤儿。有一年冬天,张良在野畈地里,看到一只小白狗娃,冻得直打哆嗦,就把它抱起来,带回屋里喂着。
一天,张良从田里回来,闻到一阵饭香。进门一看,桌子上摆着几碗饭菜。张良想,这是哪个弄...
头上系白布的由来
过去,四川农村的老百姓,不兴戴帽子,头上总是盘一条白帕子。不管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这样。这种习惯,据传说是给诸葛亮戴孝留下来的。
诸葛亮忠心治国,爱戴百姓,给百姓不少好处。因此,当他北伐...
冬令火锅
初冬乍寒。假日里邀集亲朋,团团围坐,品尝火锅佳味,别有一番情趣。
秋末初冬吃火锅,特别讲究的是涮鲑鱼和银鱼,因为这两种鱼皆是应季时鲜,最宜涮食。吃时,在火锅内先放入大半锅开水,配入半两左右的大海米以及适...
金华火腿
说起浙江金华地区汤家村的风腿是远近闻名的,但要说汤家村制作风腿开始于哪个朝代。可谁也说不清。只听说那时汤家村,每家都养猪,因为生活苦,人食的饭都很差,猪食就更不用说了,尽吃些野草野菜,养上年把的猪才七...
酒的故事(拉祜族)
古时候,有个寡妇带着个孤儿过日子。儿子渐渐长大了,一天,他要和别人一起到厄沙(天神)那里去献供,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他就上山砍了一团熟透的芭蕉果准备作为供品。当他把芭蕉果扛回家后,满屋都散发...
叫化鸡
从前,有个古怪的叫化子,一不讨金银财宝,二不讨衣衫布裤,专门偷有钱人家的鸡吃。
说起偷鸡,他的手段倒是蛮高明的。他把点清油灯用的灯草摘成米粒大小,含在口中,往鸡群一吐,鸡一见这些白白的灯草粒,还 以为是白米呢...
全家福
“全家福”是个菜名,算是咱东北的一个名菜。做这个菜用的料,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海里跑的,都得有,少一样也不能算“全家福”。
提起这个菜来,有个故事。
秦始皇当政的时候,焚书坑儒。有一个儒生从家里跑了,一去三年,连...
天津“狗不理”包子
天津“狗不理”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底帮厚薄相同,吃起来一咬流油,但又肥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
这种包子为什么叫这么一个怪名字呢?
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武清县杨村有一位少年,名叫高贵有。他性格...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 有一段传说呢。
早先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文官武将,佣人侍女们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王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木雕泥塑艺人在精心...
龙虎山“悬棺”的传说
传说,江西贵溪龙虎山的悬崖棺是上古时期百越族先民遗留下来的。那高高放在陡峭绝壁的崖棺有一个神秘离奇的故事,至今还 在民间流传着。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以卖棺材发财的棺材铺老板,一天,他...
待尸歌
鄂西北农村,有为死人通宵守灵的习俗。守灵时,孝家的亲朋乡邻聚于灵前,“歌布袋”们,轮番讴歌,此起彼落,孝家以此寄托哀思,消除悲伤和困倦。这个风俗是啥时候兴起来的呢?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和魏国的司马...
招魂
玉笥山屈子祠的右侧有一土墩,名叫“望爷墩”。
传说屈原死后,他的女儿精神失常,每当黄昏的时候,总是泪水汪汪地站在这个土墩上,朝着远处了望,一心期望和她父亲的陰灵会见。但是,望了许多日子,总是没能如愿。
有一...
土葬死人
传说古时人到六十岁,就说没得用了,满六十岁那天,儿女请来亲友,把老人杀后待客。有三兄弟,他们的父亲满六十岁那天,请来亲朋,客都来了,他父亲也晓得今天死期已到,家里房子还 有几处漏雨,想把漏的地方捡一下,老人搬梯...
死人“火化”的由来
相传,孟姜女的丈夫修长城死了以后,孟姜女哭得死了几次。她来到长城万人坑前,只看到无数的死人堆在坑里,认不出哪一个是她的丈夫,没有办法,只好坐在城墙边上哭。渐渐地,在她哭的地方城墙倒了一个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