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流星雨有周期性活动,例如,狮子座流星雨的周期为33年,在大年1833年、1866年和1966年都有类似放礼花的盛况,而在其他年份,1小时能出现10颗流星就不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大多数流星群都是彗星破裂散落的碎屑物质。离母体彗星越近,流星物质就越密集。如果地球穿过这个流星群轨道,正好与流星物质比较集中的部分相遇,我们看到的流星就多,称这一年为流星雨“大年”。如果地球越过流星群轨道时,这一区域分布的流星物质很稀疏,我们就看不到流星雨了,这一年就成为流星雨的“小年”。 ...
彗星是长着尾巴的天体,由冰块和尘埃的聚结物组成。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粗,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的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绝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所以彗星是个“脏雪球”。 ...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
虽然星空看起来稠密,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距离仍十分遥远,而且星星在天上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并不是在宇宙间横冲直撞。因此,星星是不可能相撞的,或者说相撞的可能性极小。 ...
太阳系内除了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样就有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或者,当地球穿越它们的轨道时也有可能进入地球大气层。由于这些微粒与地球相对运动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夜间天空中表现为一条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公里的高空中。 流星中特别明亮的又称为火流星。造成流星现象的微粒...
星星之所以有明有暗,这与它们的发光能力和离地球的远近有关。如果星星的发光能力强,那么这颗星星就亮;如果发光能力弱,那么这颗星星就暗。如果星星的距离离地球远,星星就暗;如果距离近,星星就亮。 ...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具体的形成原因如下: 日食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月亮把太阳光挡住,致使地球上的局部地方,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残缺的太阳,太阳完全被遮住称为日全食,遮住部分称为日偏食。 而月食,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地球把太阳光遮住,致使在晴朗的夜空,月亮也变得黑黑的,同样月食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由于人们不了解月食的形成原因,迷信地认为发生月食是将要有大的灾难,因此古时人们把月食叫...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个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在从“朔”到“望”这半个月里,月亮位于太阳的东边,在日落以前就已出现在天空;也就是说,月亮在农历上半月,是日落以前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从“望”到“朔”的半个月里,月亮位于太阳的西边,日出以后仍旧留在天空;也就是说,农历下半月的月亮,是日出以后落到地平线下面去的。所以,有时候太阳和月亮会同时在天空出现。 ...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一层的空气层。空气层里的气体不停地流动。我们透过这些晃动不定的空气层看星星,就觉得星星在一闪一闪的,好像在眨眼睛一样。 ...
1755年,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起源于原始宇宙星云。各种物质微粒由于万有引力而互相吸引,形成团块,小团块又形成大团块。团块之间经常发生碰撞,有的碰散了,有的则形成更大的团块,如此继续下去,最大的团块成为太阳,小的团块成为行星和卫星。 ...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太阳黑子看上去的确很“黑”,但这只是明亮的光球反衬的结果。一个大黑子能发出像满月那么多的光。即使整个光球上布满了黑子,太阳也依旧光彩照人! ...
月球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形成环形山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大多数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陨石可直接撞击月球表面。陨石撞击爆发出来的物质堆积起来后就成为了环形山。第二个,少数环形山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遗迹。月球在形成的早期曾有过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
晴天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条银色的光带,它就是我们所说的“银河”。银河跟陆地上的河完全不同,它里面没有水,只有聚集在一起的千千万万颗星星。这些星星都是大大小小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它们挤在一起,又全都会自己发光,我们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河了。 ...
月球上之所以没有水,是因为月球离太阳较近,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月球表面的温度很高,中午的温度可高达100℃。在这样高温条件下,即使有水分,也会很快蒸发掉。而且月球的质量小、引力薄弱,无力束缚住水蒸气。所以,月球上是没有水的。但是,在月球两极的环形坑内的土壤中,由于总是照不到阳光,却存在着大量的冰。 ...
我们从地球上看月球,肉眼看到的暗色区域就是月海。月海一般比月球平均水平面低1000至2000米。目前已知月球上有22个月海,最大的月海是风暴洋,它有大半个中国那么大。 ...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中什么也没有,所以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高温、高密度的点上。后来,这一点发生了爆炸,宇宙开始向四面八方膨胀,慢慢形成星云、星系、恒星……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空世界。 ...
金星表面的大气绝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这个"大温室"里的温度达465°C至485°C。这么高的温度,别说生命无法存在,就是许多金属也成了液体。 ...
陨石原来是宇宙间不发光的固体块和极小的固体微粒,原来它们在按照自己的轨道和速度飞行。后来,当它们同地球相遇时,由于大气层的阻挡,大部分在落到地球之前就全部尘化而消失了,有的比较大的没有全部被尘化,就会落到地面上,那就是陨石。 ...
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由于春夏秋冬的星座是环天一周的,前后相连,环绕在北极星的四方,因此,任何时间总有大约一半的星星可以在天上看到,另一半则沉没在地平线下,不能同时看到。因此,在不同的季节看到的星座是不同的。 ...
夜空中偶尔有些亮光闪过,在夜幕上划出一道明亮的痕迹,那就是流星。原来,宇宙空间里有各种叫做行星际物质的物体,它们有的极小,有的大得像一座山。它们按照自己一定的速度和路线运行,不能发光。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一些行星际物质闯入了大气层,迷了路。它们的速度极快,冲进大气层后变成了气体,发光燃烧,而且边飞边烧,这就成了流动发光的流星。 ...
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是由冰和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当它运行到离太阳比较近时,在太阳光能的作用下,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并在受到太阳光和太阳风斥力的作用下,会形成一条很长的尾巴。当它远离太阳时,尾巴就缩短,甚至消失。因为彗星的形状像把"扫帚",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扫帚星'。彗星的出现虽然罕见,但并非"不吉祥"的预示,那只是迷信的说法而已。 ...
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倍,但它也比月球离地球远约40倍。因此,这两个原本在真实大小上相去甚远的天体,看上去却是差不多大小,视角都在半度左右。正是这种天作的巧合,人类始能目睹蔚为壮观的日、月食。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均是椭圆,尤其是月球轨道的偏心率更大,致使地面上看到的太阳、月球的视半径分别在15′44″一16′16″和14′58″一16′44″之间。当太阳的的视半径大于月球时,月球的影锥顶点不能到达地面,只有半影和“伪半影”横扫其间。在“伪半影”中的观测者见到的就是韵味无穷的“...
地球住在宇宙中一个叫银河系的地方,银河系里居住着许多的星星。地球不停地绕太阳转动;夏季,地球正好转到太阳和银河系中间的位置,银河带就出现在我们的头顶上了,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很多的星星。冬天来临之后,地球转到太阳与银河系边缘的位置,看到的是银河系边缘较少的星星,所以夏天看到的星星就比冬天要多了。 ...
星球包括恒星和行星。恒星的表面有极高的温度,使得所有物质都是气体状态的,而气体的扩散在各个方向都相同,范围也大致相等,同时各部分的气体都受到万有引力的控制。所以在这些力量取得平衡的情况下,它的外形必定是圆的。行星自己是不会发光发热的,它是个坚硬的团体球。只不过在它刚形成时,也是炽热的熔化物质。由于它有自转,所以它的形状就变为球形或扁球形了。 ...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