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泥石流》这部科教影片吗?泥石流突然暴发时的那种景象,确实是人们极少看到的:一股黏稠的泥浆挟裹着巨大的石块,像山洪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势,沿着峡谷奔泻而出,但见泥浆飞溅,山谷轰鸣,顿时,在山外堆积成一片泥浆石块的海洋。 泥石流常常发生在温带或半干旱地区的山区里,这种洪流最快时甚至可以每秒10米的速度前进,上千吨的巨石竟像漂浮在水中的木块那样,忽浮忽沉地被带到山下的较平坦的地区才停止滚动。就这样,它可以把数以亿计的土石方搬到山下。可以想象,这会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危害啊! ...
平原上分布着许多湖泊,在一些高原、高山上也有许多湖泊。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高最大的高原,在海拔4000〜5000米的群山起伏的高原上,有上千个湖泊,星罗棋布,据统汁湖泊面积有30974平方千米,大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37.2%。 另外还有一些湖泊,例如,在辽阔的内蒙高原的苍茫原野上,成群的湖泊出现在滚滚沙丘之间;在石灰岩广泛分布的云贵高原上,更有许多像滇池、洱海那样秀丽的“高原明珠”。更为奇特的是在那高山之巅,也有湖泊存在,如我国吉林省中朝边界处海拔2200米高的白头山顶,...
水是一种溶剂。各种水溶液中都含有盐分(矿物质)。我们把含盐量少于0.3%的水,称为淡水;盐分在0.3%〜2.47%的称为半咸水;盐分在2.47%以上的称为咸水。这里所说的咸水湖,是指湖水含盐童超过了2.47%的湖。 那么,为什么有的湖水淡,有的湖水咸呢? 原来,大多数湖泊的水,都是河水注入的。江河在流动的过程中,河水把所经过地区的岩石和土壤里的一些盐分溶解了;另外沿途流入河流里来的地下水也带给它一些盐分,当江河流经湖泊时,又会把盐分带给湖泊6如果湖水又从另外的出口继续流出...
公园里的喷泉,总是在不停地喷着,这些一般都是人造的。 在自然界,也有许多喷泉,其中有一些喷出高达数十米的热水柱和蒸汽柱,而且总是每隔一定的时间喷出一次,所以称为间歇喷泉。每一个喷泉隔多长时间喷一次,大体有一定的规律,有的间歇几分钟,也有长达几天的,甚至有几个月才喷1次的。在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以及冰岛、堪察加半岛、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世界著名的喷泉。 喷泉的泉水都来自地下。是什么力量迫使它从地下喷出来的呢?是蒸汽的压力。原来这些喷泉都是热的,它们在地下受到岩...
济南是我国著名的一座泉城,每秒钟大约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单是著名的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除此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等。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样多呢? 打开地图看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济南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济南正位于山区和平原的分界线上。 这里的山区是由岩石组成的,平原的泥土下面也隐伏着岩石。可是山区的岩石和平原下面却不完全是一个样子。山区的岩石,是在大约4亿年以前形成的,是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而平原地下却有岩浆...
凿井可以得水,这是很平常的现象。 在靠近地面的一带,大多是疏散的土石堆积物,有很多的大孔隙,能够让地面水渗透下去。当水向下渗透到一定深度时,终于会碰到不透水的岩层把它阻挡住,这时水就在不透水的岩层上固聚集起来,这种储存在地面下最上边的不透水层之上的地下水,被称为潜水。那些挖得不太深的井,所得到的水,多半是潜水。 潜水也有一个水面,不过这个水面和地上的水面很不相同,它不是水平如镜,而是有起伏的,大体上和地形的凸凹一致,但坡度比地面坡度小。当我们挖并穿过潜水面时,就能得到水。...
“吐鲁番”这个名字,维吾尔语就是低地的意思。它位于新疆的天山东部,东西长245千米,南北宽162千米,面积达50140平方千米,是新疆的一个重要农业区。 吐鲁番盆地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500米以下,还有些地面比海平面还低。盆地四周为山地所包围,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东部和南部有觉罗塔格山。西、北诸山的海拔都在4000米左右,东、南诸山都在1300米左右,其中博格达山的主峰达海拔6500千米,而盆地的低地钟哈萨(在爱丁湖以东25.6千米)却位于海平面以下293米,是全国最低的低地...
雪崩是积雪的大面积滑动造成的,它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现象。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后,表层雪融化,雪水渗入积雪与山坡之间,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同时,积雪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另外,地震、动物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层下滑而造成雪崩。 ...
绝大多数的地震由地壳运动所引起。刚硬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形变甚至破裂,往往就会产生地震。虽然目前对地壳运动的推动力从何而来还有争论,对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有许多推测,但关于"地震是由于该处的岩石发生破裂而直接引起"这一论断是毫无疑问的。绝大多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该处地下的岩石产生了新的断裂,或原有的裂缝再次发生错动,强烈的地震则多发生在地下原有断裂的地方。当地下的岩石接近破裂时,太阳和月亮引力作用、大气或水(水库)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都可促成破裂,从而引发地震。地震也常常伴随...
在离地球表面几百千米以下的地层中,有一种成分复杂、温度很高,像铁水一样的物质在流动,叫岩浆。它的活动力很强,只是上覆岩层的压力把它强烈地压缩了而不能自由地流动。但是,地球内部各部分的压力差别不一样,被困住的岩浆找到压力较弱的地方,便喷涌出来,形成火山爆发。 ...
四季的时间不相等和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系。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并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在绕太阳运行的时候,就会离太阳有时近,有时远。地球运行的速度,和太阳引力的大小有关系;而太阳引力的大小,又和地球距离的远近有关系。所以,四季的时间长短并不行等。 ...
在喜马拉雅山陡峭的崖壁上,或幽深的山谷里,已经发现许多古海洋动植物化石,包括三叶虫、笔石、腹足类、腕足类、鹦鹉螺、菊石、瓣鳃类、珊瑚、苔藓虫、海胆、海百合、介形虫、有孔虫、海藻和鱼龙等。这些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它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涌现出来的,地壳上升的结果造成了这一切。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的地方发现了生长在百万年前的高山栎和毡毛栎化石,这些植物现在在我国西南地区海拔2200-3000米的很多地方仍有生长。虽然百万年前的气候状况以及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
地球是歪着身子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又在进行自转。赤道与地球公转的轨道形成一个倾斜角。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的角度随着公转和自转不断变化。这样地球上各个地方接收到的热量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变换而发生变化,天气的冷暖由于这种变化而发生更替。所以,地球上居住的人们根据气温气候的变化而命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
山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形成的。大约在几亿年以前,地球表面的陆地是一大块一大块的,并不连在一起。它们互相碰来碰去,挤来挤去,形成了地壳运动,使一些地方越挤越高,成了最初的山;后来经过不断演变,慢慢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 ...
要测量一个物体的旋转状况,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上有一条角动量守恒定律: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芭蕾舞演员在旋转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就是角动量不变的缘故。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
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的速度达到约3时/秒,由此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平衡,便地球不会撞向太阳,而是一直绕太阳公转。地球的公转轨道是圆形的,每年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14710万千米,而到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15210万千米。所以1月份我们看到的太阳应该比7月份稍大一些。但是,因为那公转轨道是一个非常接近于圆的椭圆,所以这种差别肉眼是没法看出来的。更精确的观测告诉我们,地球的公转轨道与椭圆还有些稍...
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世界公认的最高山脉。然而在2.25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4千万年前,地球表面分成了几个板块,有一块叫印度板块的大陆逐渐以每年6至12厘米的速度向北漂移。过了2千万年,它与一块叫亚欧板块的陆地撞到了一起。两块板块剧烈撞击,中间的部分就被挤得越来越高,变成了现在的喜马拉雅山。 ...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论证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在2亿多年以前,即地质年代的古生代晚期,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称联合古陆,又称泛大陆。从中生代起,联合古陆泛古脑开始破裂。这些破裂的陆块像是浮在海上的轮船,向外漂移。漂移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距今二三百万年以前,到达大致今天的位置。到了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若干...
地球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实体。物质在地球内部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层次可循的,这些层次被称为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可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的物质结构不同。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0.5%,是一种固态土层和岩石,称为岩石圈层。岩石圈层蕴藏着极丰富的矿床资源,己探明的矿物达2000多种。地幔分为上地幔层和下地幔层。地幔厚度在33-2900千米,占地球总体积83...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整个地形像一个盆。盆地的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围绕,中部是平原或丘陵。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盆地面积大小不一,中国的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小的盆地只有方圆几千米,在贵州...
动、植物死了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泥沙埋入了地球的深处。地底压力很大,温度又很高,越来越多的泥沙沉积起来,逐渐变成了岩石。动物和植物骨头坚硬的部分也像泥沙一样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石头。树叶绝大多数都腐烂了,但也有部分变成了化石。 ...
要形成绿洲,肯定需要水源。沙漠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绿洲的形成一般是在高山下。山上终年积雪。到了夏天,融化的雪水顺着山坡流成小河,河流经过沙漠,便会渗进沙子里,形成地下水。这些地下水流到低洼的地方,就会冲出地面。有了丰富的水源,各种动植物就开始生长起来,数目越来越多,绿洲便形成了。 ...
在我国的北方存在着一片广袤无垠的高原,那里终年被黄土所覆盖,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黄土高原。据卫星观测,黄土覆盖的面积可达37万平方千米,其土层的厚度也有100余米,堪称世界之最。这么多的黄土来自中亚以及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和蒙古地区。上述地方都处于干燥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即使是非常坚硬的岩石在这种剧烈的热胀冷缩的作用下也变成了细小的微粒和尘土。在冬季盛行的西北风作用下,每秒都有数以万吨计的沙粒被卷入高空,随风南下,随...
洪水使江河水位突然上涨,以至于超越河床,冲垮堤坝,淹没农田、村镇,并且还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那么,洪水是怎样发生的呢?洪水往往发生在多雨季节,而且短时间内雨量特别多,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雨水通过各种溪流、沟涧、渠道汇入江河。由于有些江河本身蓄水量有限,一时汇集而无法及时派送,多余的水便形成了灾害性的洪水。 ...
我国的沙漠面积超过70万平方千米,其中90%以上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沙漠也很多,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约有800多万平方千米。就自然界方面的原因来说,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而干旱则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壳,或者仅仅剩下些砾石,成为风使沙度呈现出存规律的波浪彩。荒凉的戈壁。那些被吹跑的砂粒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堆成许多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