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球是圆形的,所以覆在地球表面的大海其实也是弯弯的弧面。因此我们总是看不到海地尽头。而与海相接的恰好是围绕在地面上空的大气,也就是上空。所以,我们站在海边看远处的大海,海和天好像完全连在一起了, ...
大海看起来是那么蓝,那么美。可实际上,海水也是无色透明的。海水之所以看上去是蓝色的,是由于阳光的作用。阳光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成。它们中波长越长的光越容易透射进海水里,并且很容易被海水或海洋生物吸收。而波长短的大部分发生了反射和散射而未能进入海水。因此,当太阳照射到海面上的时候,波长最短的蓝光和紫光就几乎完全被反射和散射了。而人的眼睛更容易感觉到蓝色,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海水就是蓝色的了。 ...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或强烈风暴等所引起的海水巨大涨落,按成因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风暴海啸等几种。在茫茫的大海里,地震引起的波浪的高度虽然不到一米,但当它冲击到海岸边或岛屿的岸边时,浪高却急剧上升,最高时可达二三十米,而且每次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 ...
有的泉水之所以具有治病的功效,是因为在这些泉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一些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如硒、硫磺等,它们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等都有一定的实效作用。泉水中之所以含有这些成分,主要与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有关,是泉水流过时溶解了这些物质的缘故。 ...
海洋大约形成在四十多亿年前。在当时,宇宙中的一部分尘埃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地球。刚形成的地球温度很高,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火山还喷出大量的水蒸汽和其他气体。由于当时坠落在地球上的陨石里面也含有大量的水,这些水也变成了水蒸汽,使得地球上的水蒸汽变得越来越多,升到高空就变成了云。当地面冷却后,云层里的小水滴变成雨落了下来。这场雨下得很大,下得时间很长。后来,落到地面上的大量雨水都向低处流淌,最后聚集在低洼的地方,就形成了海洋。 ...
瀑布是河流或山水流过坡度很陡的断崖,倾泄直下而造成的一条水柱。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断裂、错位,形成了很陡的岩壁,河水流过,瀑布就形成了。地下也可能有瀑布呢!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暗河,在溶洞中流动,一旦有地势由高突然变低的地方,陡然跌落就变成地下的瀑布了。 ...
雨点是从云里落下来的,而云是在移动的,雨点在惯性作用下也会随着云彩移动一段距离;再加上有时天上刮着风,雨点被风一吹,就斜着落下来了。这同飞机扔炸弹,炸弹也是斜着下落的道理是一样的。 ...
高耸孤立的物体是地面上最突出的一部分,所以当地面受到雷雨云的感应而产生电荷时,在高耸孤立的物体上就会集中较多的感应电荷,对闪电的吸引力就大,因而就能很容易地将雷电"拉"过来。所以,在雷雨天,雷电容易击中高树、电杆、旗杆、尖塔等高耸孤立的物体。 ...
下雨的时候太阳躲在哪里呢?其实,太阳依然挂在空中。我们在下雨的天气里看不到红彤彤的太阳,是因为厚厚的乌云把太阳给遮住了,天空就暗了下来。乌云离我们要比太阳离我们近许多许多,它挡住了阳光就好像是大树的树冠挡住了阳光一样。雨过天晴,乌云散退,在蓝蓝的天空中,我们就又看到太阳了。 ...
在夏季闷热的午后及傍晚,地面的热空气携带着大量的水汽不断上升到天空,形成大块大块的积雨云。天上的积雨云受到地面上升的热气流冲击,积雨云发生电离而带强大的电荷。当两种带不同电荷的云接近时,便互相吸引而出现闪电。在闪电的冲击下,周围的大气和水汽剧烈膨胀产生"隆隆"的雷鸣声。 ...
夏天闷热,说明温度高、湿度大,这是形成雷雨的条件:温度高,地面的空气就能扶摇直上高空;湿度大,就能到高空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雷雨云;再遇上高空云层对流,便形成雷雨降下来了。大气里温度高了,水汽多了,便十分闷热,因此,闷热是雷雨将来的前兆。 ...
夏天,空气中有很多水汽,被阳光照射后,就会上升,形成积云。积云继续上升,不断地加厚扩大,变成了浓积云。浓积云在合适的条件下会上升,遇冷凝结了水汽、小水滴、冰晶后,迅速地向四边扩展,只需一会儿工夫就会布满整个天空,形成几千米厚的积雨云。由于产生积雨云的强烈热力对流,只有夏季才易出现,所以雷阵雨也只有夏季才会出现。 ...
水面的风之所以比陆地大,是由于海面、河面、江面及湖面上比陆地上的屏障少,因此,对空气流动的阻力就小得多。而在陆地上,因为地面地形起伏,而且有植被及建筑物阻碍等,对空气移动的阻力大,所以水面的风比陆地的风要大得多。 ...
形成台风要有以下条件:在能产生充沛水汽的海洋上;高于26.5°C的温度;纬度在5°至20°的地域;有信风、季风的交流相遇。这样当海面上随热气流上升时,地面气压降低,周围的空气便补充了进来,同时在地球自转力的影响下,就会形成一个旋涡。而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后变冷、凝聚成水滴时,又要放出热量,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低处的气压持续降低,空气旋转越来越剧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
我们平时看到的云有各种色彩:有的洁白,有的透明,有的乌黑,有的铅灰,还有的呈红色和黄色。其实,天上的云本来都是白色的,只是因为云层的厚度各不相同,以及云层受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才显出不同的颜色。如在云层很薄时,太阳照在它们身上就成为白色的;阴天云层变厚时,阳光只能透过很少一部分,云层看上去就成为灰色的。 ...
当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的性质不同,受热不均,各地空气的温度也就有高有低。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气温高则气压就低,气温低则气压就高。当两者间存在气压差异后,空气就会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这样风就吹起来了。气压差异越大,风也就越大,如果两地间气压相等,风就停了。 ...
龙卷风形成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在夏季对流运动特别强烈的雷雨云中,上下温差很大。当强烈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遇到很大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向下倒转,结果就会产生许多小漩涡。经过上下层空气进一步的激烈活动,这些漩涡便会逐渐扩大,形成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一端渐渐向下伸出云底呈漏斗状,这时龙卷风就产生了。 ...
空气中含有许多微小的尘埃、冰晶、水滴,而白色的太阳光实际上又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线组成。当阳光透过高空射向地面时,赤、橙、黄等长波光很容易就穿透微粒到达地面,而青、蓝、紫等短波光就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所阻挡,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天空就呈现出蔚蓝色了。 ...
天上的云真是奇妙,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狮,一会儿像山峰,一会儿像河流……飘来浮去,变化多端,真是美极了!这是因为太阳、空气、水和风在其中起作用。在阳光、空气和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云朵,冷热不均的空气产生了风,风儿四处游荡,云被风吹得到处跑,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云了。 ...
临海地区的空气受污染少,很新鲜,海面上的空气中还含有很多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经常呼吸海洋空气,十分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临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温和、湿润,不像内陆地区那样干燥,很适合人的生长、生活。另外,种类繁多的海产品,补充了体内所需的营养,也是长寿的原因之一。 ...
黑海里的水呈黑色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海只有唯一的一个出口,海水不能及时、大量地与外海的海水交换,另一方面,黑海里的表层海水因受大量淡水的注入,密度较小的淡水就呆在上层,使得黑海底层的海水与外部隔绝,致使那里氧气缺乏,硫化细菌活跃,把海底大量有机物分解成为硫化氢,高浓度的硫化氢将海底淤泥染得黑黑的。这样一来,就使海水黑色一片了。 ...
红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由于那里的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蒸发快,使红海成为世界上含盐量和水温最高的海。这样的海水,十分适合蓝绿藻类的大量繁殖,而蓝绿藻类为红色,从而使海水变红。另外,撒哈拉大沙漠的红沙,经过狂风卷入红海上空,红海里的万丈红波,在布满红沙天空的映照下,也就更加显出红色来。 ...
天然气和石油一样,都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它们一个是气体,一个是液体,人们将之统称为“油气”。 天然气和石油常常埋藏在一起,气轻在上面,油重在下面,人们将这种天然气叫做“油田伴生气”;当然,天然气也可以单独生存,这被称之为“天然气田”。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一样,都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贵能源。 古时候,地面上的树木繁盛,还有成群的各种动物,由于环境、地壳的变化,这些生物和泥砂一起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形成了水底淤泥,而且越积越厚,终于使淤泥与空气隔绝,避免了与氧气作...
人类给地球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但这里提及的并非人们常说的气候变化。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除了过度捕鱼以及对其他资源的榨取外,人类还攫取了全球每年将近1/4的生物量。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活动正在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让人不禁对抑制全球变暖的一项主要策略——使用生物燃料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出了质疑。近几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工作,试图确定有多少植被——或者说生物量——被人类占用。然而根据不同的模型以及手头的数据,研究人员最终获得的评估结果却相差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
人们常说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原来寒冷的冬天里,许多农作物虽然是越冬作物,也会被冻坏的。这时,一场大雪下来,松软的雪层就成了一床隔冷保温的棉被,忠实地保护着越冬的作物。同时,大雪把害虫都冻僵冻死了,天然地起到了杀虫的作用。到了来年积雪融化,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就为丰收打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