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龙

lukousaurus

种类:|蜥臀类|兽脚亚目| 习性:|食肉|

时期:|侏罗纪 | 环境:|陆地| 区域:|亚洲|

简介

卢沟龙是侏罗纪早期的肉食性恐龙,体长4-5米,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
卢沟龙是基于2008年的小骷髅的口鼻部的类群,显示与众不同的泪角,在发现的早侏罗世-年龄下禄丰组,云南,中国,被描述的钟奇恩·扬在1940年的通用名称是指卢沟桥,点燃。在甲午战争开始的北京附近的“十字路口”。L.yini暂时被一些与角龙相关的恐龙兽脚类恐龙分类,另一类恐龙则被分类为恐龙恐龙类。它的头骨的尺寸相当健壮,尽管作者通常将其描述为牙齿theropodan。然而,它可能是一个大型虚骨龙科或暴龙超科中的恐龙。

档案

中文学名:芦沟龙
拉丁学名: lukousaurus
二名法:Lukousaurusyin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亚 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 目:兽脚亚目
属:芦沟龙属
生存地点:中国云南
下 目:角鼻龙下目
模式种:尹氏芦沟龙
体 重:300千克
身 高:1.5米
种 类: 蜥臀类

生活习性

卢沟龙食物为肉食。

生存年代

卢沟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

形态特征

在禄丰蜥龙类动物群中发现肉食性的芦沟龙。它的大小与一只鸵鸟差不多,站起来
有1.5-1.7米高。它有一个小而尖的头骨,头的两侧长着一对大而尖的眼睛,眼眶较高,视力不错。这种恐龙可能生活在丛林中,它有一个细长而灵活的脖子,使它能把头抬起来寻找捕食对象。它的嘴巴较尖,口内小锥子似的牙齿,说明它是吃肉的恐龙。它的前肢较短,起“手”的作用,用来捕捉动物,后肢可能用来行走。芦沟龙发现于1938年,为了纪念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芦沟桥事变,杨老特意将它命名为芦沟龙,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的爱国热忱
芦沟龙的个头与一只鸵鸟差不多大小,站立时身高可达1.5-1.7米。芦沟龙的头又小又尖,头骨两侧较高的眼眶表明它长有一对又大又圆的眼睛,而且视力很好。芦沟龙长着长长的脖子,这使它在丛林里游荡时能够把头抬得高高的,并且能够靠脖子的弯曲而伸向各个方向,这很有利于它搜寻猎物和逃避敌害。芦沟龙那尖尖的嘴巴里长满小锥子似的尖利牙齿,表明它是一种吃肉的恐龙。芦沟龙以两条长而有力的后腿行走,前肢则较短,可以像手一样捕捉其它的小脊椎动物和昆虫。当遇到敌人时,芦沟龙会急速地穿过丛林迅速逃跑,奔跑时尾巴高高地翘起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辨认要决是个子和鸵鸟差不多,长有小而尖的头骨,眼眶开孔大。泪腺部位有明显的角状物。

分布范围

芦沟龙(属名:Lukousaurus)的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的冯家河组,该地年代为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化石只有小型头颅骨中的大部分口鼻部,显示出泪腺部位有明显的角状物。芦沟龙是由杨钟健在1948年所叙述。
芦沟龙的属名来自于北京附近的芦沟桥,也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地点。尹氏芦沟龙(L.yini)曾因为与角鼻龙下目的关连性,而被分类为一种兽脚亚目恐龙;也有论点认为它们跟虚骨龙类或暴龙超科有关联。芦沟龙的头颅骨与它的大小相比,相当坚固,而牙齿则被叙述成典型的兽脚亚目牙齿。然而,芦沟龙有可能是种暴龙超科,并非角鼻龙下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