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鱼
首页
儿童故事
唐诗宋词
谜语世界
脑筋转弯
名句欣赏
儿童百科
笑话大全
恐龙世界
鬼怪故事
恐龙资讯
恐龙趣闻
副栉龙
Parasaurolophus
种类:
|鸟臀类|鸟脚类|
习性:
|食草|
时期:
|白垩纪|
环境:
|陆地|
区域:
简介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是鸭嘴龙类恐龙的典型代表。副栉龙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头上延伸出来的头冠,这个头冠呈棒状,比其他有头冠的恐龙的要长。对于副栉龙头冠的作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头冠应该是它的发声器,可以用来报警或求救。不过这个发声器会因为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1] 。
副栉龙的前肢十分健壮,既可以在行走的时候用来支撑身体,又可以用来游泳和涉水。它们以植物为食,在进食的过程中,副栉龙会利用非常敏锐的感觉保持的警惕性,一旦发现敌害靠近,它们就会迅速地逃离。副栉龙灰暗的皮肤也是躲避肉食性恐龙袭击的有效工具。当它们置身于暗夜或丛林中,就像变色龙一样,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掠食者发现 [2] 。
据古生物学家推断,副栉龙还是种群居性动物
档案
中文学名:
副栉龙
拉丁学名:
Parasaurolophus
别 称:
副龙栉龙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亚 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 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科:
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族:
副栉龙 Parasaurolophini
属:
副栉龙属 Parasaurolophus
分布区域:
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
食 性:
草食性恐龙
副栉龙只发现过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栉龙的模式标本身长9.5公尺,头颅骨与冠饰长1.6公尺。小号手副栉龙模式标本的头颅骨与冠饰超过2公尺,显示它们比沃克氏副栉龙大。副栉龙重达2.5吨。从目前唯一发现的前肢显示,它们的前肢比其它鸭嘴龙科恐龙的前肢短,并拥有短而宽的肩胛骨。而股骨结实,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的股骨长达103公分。副栉龙上臂与骨盆都很粗壮。
如同其它鸭嘴龙类,副栉龙是二足恐龙,但可以转换成四足行走。副栉龙可能在寻找食物时采用四足方式,而在奔跑时采用二足方式。副栉龙脊椎上的神经棘高大,这特征常见于赖氏龙亚科恐龙,这特征增加背部高度,超过臀部的高度。已发现沃克氏副栉龙的皮肤痕迹,显示皮肤上有瘤状鳞片。
副栉龙最著名的特征是头顶上的冠饰,由前上颚骨与鼻骨所构成,从头部后方延伸出去。在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的脊椎上,一个可能是冠饰接触到背部的地方,神经棘上有个凹口,但这可能是该个体的病理。替副栉龙命名的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假设从冠饰到脊椎凹口有个韧带用来支撑头部,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在许多重建模型里,冠饰到颈部则是有块皮膜。
副栉龙的冠饰是中空的,内部有从鼻孔到冠饰尾端,再绕回头后方,直到头颅内部的管。沃克氏副栉龙的管最简单,而小号手副栉龙的管最复杂,有些管是不通的,而其它管是交叉、分开的。沃克氏副栉龙、小号手副栉龙的冠饰较长、微弯,而短冠副栉龙的冠饰较短。
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栉龙最先被认为与栉龙(有冠饰的蜥蜴)是近亲。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
副栉龙的首次叙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藉由在埃布尔达省发现的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叙述。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饰著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副栉龙的最亲近物种应是最近在中国新发现的卡戎龙,两者的颅骨类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饰。这种结构引起许多科学文献的讨论;现在对于该冠饰主要功能的意见包括: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
上一篇
下一篇
神话故事
名人故事
鬼怪故事
哲理故事
动物故事
父爱故事
爱国故事
英雄故事
益智故事
励志故事
儿童笑话
王子故事
格林童话
天方夜谭
公主童话
小川未明
伊索寓言
三十六计
宝贝哄睡
民间故事
安 徒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