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生

|社会家|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着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的领袖和主要代表。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犹太人的后裔。家境贫寒,15岁时父亲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但一切都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他16岁前完成高中学业,凭奖学金入读拉哲斯大学。原打算成为精算师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读数学,但成绩平平,后被经济学所吸引,这不仅是因为30年代大萧条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决心研究经济问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得到两名青年教师的直接指导。一位是A.F.伯恩斯这位后来曾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总统顾问、联储董事会主席的着名保守派经济学家,当时在拉哲斯大学讲授经济统计学,使弗里德曼从中学到了对经济周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也领悟到了如何把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另一位领路人是霍默?琼斯,后来曾任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副总裁,他常向弗里德曼灌输“芝加哥之梦”,并鼓励和帮助弗里德曼申请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奖学金。
  1932年弗里德曼同时以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主修课程的优异成绩从拉哲斯大学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这是跨入经济学研究的大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许多着名学者对弗里德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名师的熏陶这一幸运之外,还在上第一堂经济课时遇到了一生的知己,终生不渝的爱人罗斯?迪莱克特(RossDirector)。
  1933年由于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低,生活艰难,经由舒尔茨推荐,弗里德曼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年薪1500美元的研究员职位。1934年,弗里德曼受聘为舒尔茨的助手回到芝加哥大学从事需求分析的研究。并结交了有非凡才干的同学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和沃利斯(W.Allen.Wallis)这两位终身好友。1935年,弗里德曼再次离开芝加哥大学,到设立在华盛顿的国家资源委员会工作,主要是收集并分析有关家庭消费的实际资料,对“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他与合作者在1937年写成了《美国的消费者支出》一书。
  1937年,弗里德曼,经由西蒙库兹涅茨的推荐,到设在纽约的国家经济研究所工作,从事一项美国自由职业者收入的研究。后与库兹涅茨合着《来自独立职业工作的收入》一书,书中已发现持久收入假说的萌芽。1940年,弗里德曼在威斯康辛大学任教,但由于在经济学系里碰上了反犹主义者的阻挠而只得返回政府部门工作。1941至1943年,他出任美国财政部顾问,研究战时税务政策,曾支持凯恩斯主义的税赋政策,并且也确实协助推广了预扣所得税制度。
  二战后,应奈特之邀,弗里德曼回到芝加哥大学工作(直至1976年),担任经济学教授直到1976年,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经济学派。在弗里德曼的领导下,多名芝加哥学派的成员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回到芝加哥大学时,弗里德曼就参加了关于通过1946年就业法案的论战,起草了《稳定经济的货币与财政结构》一文,明确提出了要以政治自由、经济效率和经济权利平等作为基本的长期目标,建议要限制政府的支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还提出,政府应提供一种货币结构,使之成为法律原则下而不是行政当局管治下的竞争性结构,这已是他后来提出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规范所坚持的基本信念。虽然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早已形成,但是以他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还是20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弗里德曼建立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动机是对凯恩斯革命的长期不满,是对破坏自由市场价格机制的政府干预的强烈反对。
  (1957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人们是根据持久性收入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消费支出水平的,很少受到暂时性变化的影响。这就是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理论。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美国通胀局势不断恶化,弗里德曼开始发起一场“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1956年他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一文,这时现在货币数量论崛起的标志。因为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构造了一个现代货币数量论的需求函数。到50年代末期,由于弗里德曼的深入研究和积极宣传,货币供应量太多已成为现代货币主义者心中对通货膨胀成因唯一而简单的解释。按弗里德曼的看法,要控制通货膨胀,唯一有效的办法是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严格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范:为防止通胀,美国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控制在3%~5%,使他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相一致,如果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弗里德曼对货币理论研究的重点从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即影响货币供应变化的因素方面。1963年在他与安娜?施瓦茨合着出版的《美国货币历史:1867—1960》一书中得出结论:货币存量的变化与经济活动、名义收入及价格变动有着密切而十分稳定的关系。进而提出经济大萧条其实是政府对于货币供应管制不当所致: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美联储使得美国货币存量在1929—1933年发生大幅度收缩,减少近1/3。据此挑战主张凯恩斯主义的着名经济学家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1967年,在作为美国经济协会会长的演说中,弗里德曼详细阐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提出了失业与通胀此涨彼消的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他还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并逐步在经济学界广泛流传。
  1976年弗里德曼由于在消费理论、货币历史和理论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对经济稳定政策的实证研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7年始弗里德曼从芝加哥大学退休,加入了史丹佛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在1988年弗里德曼取得了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章(NationalMedalofScience)。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弗里德曼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