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龙

种类: 习性:

时期: 环境: 区域:

简介

档案

中文学名:山西龙
拉丁学名:Shanxi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蜥形纲
目:鸟臀目
亚 目:装甲亚目
科:甲龙科
属:山西龙属
种:天镇山西龙
生存时期:白垩纪

山西龙(属名:Shanxia)是种恐龙。发现于中国山西省的河相冲积层,属于甲龙科。

形态特征

山西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颅骨后方两侧,从鳞状骨延伸出来,相距145度角的长、平坦、三角形角状物,与其他甲龙类不同。然而,这些独特角状物的形状因个体而有不同,而少数科学家认为山西龙是个疑名,可能是甲龙科天镇龙的异名。

骨骼特征

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共有衍征包含:
(1)后额骨缺失。
(2)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3)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
(3)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4)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转子往内侧,两者契合,股骨头垂直于股骨干,产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劳氏鳄目等臀窝向下的直立方式。

体型特征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
甲龙科恐龙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生活习性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分布范围

山西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山西省的河相冲积层,并因此而命名。化石只包含零碎的部份,根据股骨与其他腿骨的长度,估计山西龙的身长约3.6米。

化石研究

中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二代,开始于2.5亿年前,到距今6500万年前结束,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纪。这个时代脊椎动物大大发展,地球成为爬行动物的天下,水中、陆地上到处都有爬行动物活动。那个时代,西北大地比较湿热,鸟类、有袋类、有胎盘的哺乳动物都陆续出现了。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块土地上,不仅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而且还有成批的恐龙出没。后来,随着气候地质等发生了变化,恐龙逐渐地消失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被埋藏在地下,经过了高温高压等的共同作用恐龙骨骼变成了化石。埋藏有恐龙化石和其他古生代动物植物化石的地层就被称之为中生代地层。我国的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北方,它东起黑龙江、辽宁、吉林,自东向西经过内蒙古、宁夏、甘肃,止于新疆。

保护现状

恐龙化石的保护体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古生物集中产地)直接保护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二是建立博物馆收藏、保护和展示各类恐龙化石标本;三是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和展示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环境,进行科普宣传。四川作为恐龙化石资源大省,经过多年对恐龙化石的保护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省内建立了四川自贡恐龙世界地质公园1处,包括自贡市大山铺恐龙化石产地和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产地;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1处,即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包含恐龙化石遗迹点;建立了省级地质公园1处,即圣灵山省级地质公园,公园内包括资中县金李井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和资中县五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另建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安岳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包括安岳马门溪龙化石产地。同时,还有近20座专业性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和文物单位收藏或展示有恐龙化石。

保护方式

产地保护

随着《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7号)的实施,我国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正式走上法制化阶段。恐龙化石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恐龙化石的科学信息不仅在化石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其产出状态、岩层的地质特征、岩性等特点,以及埋藏环境等同样重要。因此,不仅要保护珍贵的化石标本,还要对其产地进行保护。主要方式有:原地自然状态下保护和原地建场馆等保护。
原地自然状态下保护
对产出面积大、化石点较为分散或保护级别较低的,应重点保护的恐龙化石产地一般采取原产地自然状态下保护。
原地自然状态下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树立标志(标志牌、说明牌、警示牌等,拉网围栏;对受风化剥蚀而容易垮塌的含化石剖面(岩层)进行加固;对出露的化石实施维护;对可能受流水冲刷破坏的实施排水工程等。如果在一定区域内化石点相对集中分布,则可以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区或集中化石产地。如安岳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是产马门溪龙化石相对集中的龙桥乡,当地政府通过关闭区内的厂矿、设立明确的边界和树立指示牌、标志牌等措施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化石产地(点)进行有效保护。
虽然自然状态下的保护方式投资小、成本低,但是化石和含化石剖面(岩层)仍然置于风化剥蚀的状态下,受到风化作用的侵蚀。因此,对化石点分散、出露面积不大且有重点化石产出的产地需建设原地小型工程(科考实习基地或科普活动站)保护。这些小型工程虽无法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是处于一种半露天的环境下,但化石可避免直接遭受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如圣灵山省级地质公园金李井镇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当地政府根据化石保护的要求,在碾盘山村四组恐龙足迹集中分布的化石点于2015年开始修建小型保护工程—未完全封闭的保护棚对该化石点的恐龙足迹进行了保护。
另外,在地理位置、交通、经费和发掘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对化石(产地)保护最好的方式也是原地自然状态下保护。如荣县复兴乡恐龙化石产地,该化石产地虽然距离自贡市区只有90km多,但是其中从来牟至复兴有20km多为碎石铺成的乡村公路,路况不是太好。复兴乡至化石产地之间还有几公里还没有公路,只能从乡村小道步行前往,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该产地位于深、浅丘交错地带,地形沟壑纵横,相对高差50~100m,上覆较厚、硬度较大岩层也增加了进行发掘和开发利用的难度。当地政府采取了自然埋藏状态对该化石产地进行保护,在现场竖立了保护标志碑。
原地场馆式保护
原地场馆式保护是指对暴露在地表的、面积较大的、保护级别较高的重要化石在原地修建保护棚、展厅、博物馆或实习基地等进行保护。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产地就是采用场馆方式对恐龙化石进行保护。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因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而在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该遗址入选了《世界地质遗址提名目录》。该化石群遗址自发现之后就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立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从事遗址的保护工作,从而使得遗址的保护工作一直正常而有序地开展;二是制定有化石遗址保护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对化石遗址的管理、清洁、守护、保护职能职责;三是建立有完善的化石遗址档案,包括调查发掘档案、建馆档案、已出土化石的档案、遗址内化石的档案、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档案等;四是在遗址现场设有温湿度的检测设备,每天有专职人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五是定期和不定期对遗址现场进行清洁和防风化保护处理。
通过场馆式保护可以有效地减少风化作用对出露地表的恐龙化石或含化石岩层的进一步破坏。但该保护方式投资大,不能大面范围采用,只能用于一些需重点保护、化石集中、密集埋藏的化石点,而且后期维护和运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标本保护

恐龙化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地质遗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恐龙化石一旦发掘出土后,在自然条件下很容易受到自然风化的损坏。所以,对发掘出土的化石标本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化石标本保护主要包括标本的收藏保管和标本保护材料的研究等。
化石标本的收藏保管
对于那些分散产出的恐龙化石,本身又不适宜进行原址保护,也不适合建立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或集中产地)的,应该组织有发掘资质的单位进行发掘工作,将发掘到的恐龙化石让有收藏条件和资质的单位(博物馆或科研院所)进行收藏和保管。在抢救性发掘前,要做好原地埋藏信息的收集和保存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科学信息。
标本保护材料的研究
恐龙化石一旦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就容易遭受各种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怎样才能对出土的化石标本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古生物学界面临的难题。为了长久保存这些珍贵化石,进行标本保护材料的研究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早在上世纪90年代,自贡恐龙博物馆就与晨光化工研究院联合开展了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自贡恐龙化石及硅化木保护技术的研究”。通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在化石保护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成功研制出一种以甲基硅树脂为基料,配以其它助剂而成的化石保护材料—GSB-5。该材料具有无色透明、隔水透气、防潮防霉、耐老化、使用方便等优点,在防止化石风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为遗址及出土化石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该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但该材料的生产工序复杂,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新型保护材料与传统化石保护材料(硝基清漆)的对比试验和分析,以及对化石标本的涂抹实验,发现新型化石保护材料的主要优点有:涂膜透明性好、不变色,能真实反映化石原貌;新材料能进一步阻止水分渗入,提高化石疏水性,延缓化石的化学风化作用;新材料的涂膜附着性、盐腐蚀性和耐候性均优于传统保护材料;新材料具有无毒、无味,安全性好,生产成本低,操作方便,更为环保。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经费不足,保护法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别于2011年和2013年正式施行,对化石及产地的保护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具体落实到基层相关部门认识还有差距,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保护和收藏的规定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够。重要的化石及产地保护等级虽然比较高,但许多地方由于缺少专项保护经费和执法人员,恐龙化石保护管理难以得到有效地落实。尚未申报成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或集中产地的化石点或产地,因保护的非连续性、间断性和保护经费的不确定性,存在损毁的潜在风险。
2、缺乏专业人员、科学指导和保护方法。化石的发掘、修复、收藏和保护应由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非专业人员开展工作往往会使很多地质信息、埋藏信息和标本信息丢失,给研究、保护和收藏带来不确定性,甚至造成不开弥补的损失。
3、科普教育重视不够,公众保护意识较差。化石既是研究地球历史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人们了解地球奥秘和提高美学情操的资源。尽管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地质找矿、研究生命演化上对其很重视,广大公众却对古生物化石知识和科学价值了解不够。同时,很多化石产地和化石收藏、展示单位对其科普教育价值思想认识不足、宣传意识淡薄,难以形成民众对化石价值的认知,导致公众保护意识较差。

保护对策

1、加大化石保护宣传力度,依法保护恐龙化石资源。自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图10纳米SiO2化石保护材料涂抹及效果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研究393正式实施之日起,我国的古生物化石的严格法律制度已经建立,对于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收藏和保护管理等制度法规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全民范围内宣传化石的科学价值,使民众理解化石保护的意义,普及化石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化石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2、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古生物化石保护资金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以落实。积极争取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纳入四川省与化石及产地所在地的基本建设和规划之中,建立示范保护。同时结合地质旅游规划和开发,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参与到化石保护中来,这在发展中国家是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国家还利用一些市场经济因素,如发行债券、公众募捐活动等以扩大资金储量,以达到对化石或产地进行有效保护的目的。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科普教育,推动恐龙化石保护。地质遗迹重在它既具有科学意义,又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其科学价值,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化石保护工作中。同时,应该加强科普教育,大力推广地学科普游,鼓励化石产地和博物馆等单位挖掘化石的科学内涵、提供具有观赏性和科学性的恐龙化石标本、骨架或复制品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授恐龙化石资源的形成等知识,激发大家自觉形成保护化石的意识和行动。
4、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关闭或转移已直接对重要化石点或产地和环境造成破坏的采矿点(区),并对环境进行恢复再造。对于容易受泥石流、岩崩等自然灾害破坏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治理或清理,以解除对化石或产地现时或潜在的威胁。
更多图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