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鱼
首页
儿童故事
唐诗宋词
谜语世界
脑筋转弯
名句欣赏
儿童百科
笑话大全
恐龙世界
鬼怪故事
恐龙资讯
恐龙趣闻
戟龙
Styracosaurus
种类:
|蜥臀类|鸟臀类|角龙类|
习性:
|食草|
时期:
|白垩纪|
环境:
|陆地|
区域:
简介
戟龙(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龙,在希腊文意为“有尖刺的蜥蜴(στυραξ)”,是草食性角龙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坎潘阶,约765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
戟龙又叫刺盾角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植食性角龙类恐龙的一种,颈盾戟龙的头颅硕大,颈部长有美丽的盾状环形的装饰物。在盾状饰物周围长着6个大小不一的长角,这些构成了戟龙那大的吓人的颈盾,这个颈盾不但能吓住敌人。这个颈盾一般在强壮威武的雄性身上长得壮观美丽,而在雌性的身上并不发达,因此专家推测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展示,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因为这个颈盾看起来很像中国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便形象地给它取名为戟龙。戟龙强健的四肢支撑起庞大的身体。戟龙的角和颈盾的骨刺像一把把利剑,是反守为攻的可怕武器。像鹦鹉一样弯曲的喙嘴,可以切割采食低矮植物的叶子。戟龙长约60厘米的鼻角,是进攻时的主要武器。
档案
中文学名:
戟龙
拉丁学名:
Styracosaurus
别 称:
刺盾角龙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蜥形纲
亚 纲:
双孔亚纲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 目:
角龙亚目 Cerapoda
科:
角龙科
亚 科:
尖角龙亚科
属:
戟龙属
Styracosaurus
种:
亚伯达戟龙(模式种)
分布区域:
亚洲
生存年代:
白垩纪坎潘阶
下 目:
草食性角龙下目
食 性:
草食性恐龙
保护现状:
已灭绝
戟龙(jǐ long)是种大型恐龙,拥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体。戟龙的尾巴相当短。它们有喙状嘴,以及平坦的颊齿,显示它们是草食性恐龙。如同其它角龙类,生活方式群居,多与其他角龙类及植食恐龙共栖,以大群体方式迁徙,理论可从化石透露。主要生活于加拿大的艾伯塔和美国的蒙大拿,白垩纪末。戟龙性格温顺却敢于和肉食恐龙对抗,甚至敢反击霸王龙类。被戟龙的鼻角顶中将是致命伤,戟龙颈盾周围的尖刺有效能够保护颈部,而很多时候戟龙不用参战,只需要晃晃满头的尖角就能吓退多数进攻者。
戟龙是由劳伦斯·赖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龙亚科的成员。戟龙已知有三个种:埃布尔达戟龙(S. albertensis)、卵圆戟龙(S. ovatus)、帕克氏戟龙(S. parksi),但最后一种常被认为是埃布尔达戟龙的异名。其它曾被列入戟龙的种已经改列为其它属。
特点
戟龙的成年个体身长约5.5公尺,重达2.7吨左右 [2] 。头颅非常巨大,拥有大型鼻孔,原型标本鼻部上高大的角有50公分长,头盾上有4到6个尖角,数量依物种而不同。头盾上四个最长的角,每个几乎跟鼻部的角一样长,约50到55公分。戟龙头盾的较低部分有较小的角,类似尖角龙头盾上的小角,但较小。如同大部分角龙科恐龙,戟龙头盾上有大型窝窗。嘴部前方是缺乏牙齿的喙(hui)状嘴。戟龙眼睛上方有微小、未发展的眉角。
体型
戟龙的庞大体型类似犀牛的体型。戟龙的强壮肩膀用在在物种内的打斗中。戟龙有相当短的尾巴。每个脚趾有蹄状爪,由角质包覆。臀部有10节愈合的荐椎,数量超过其它恐龙。
姿势
戟龙以及角龙科恐龙的四肢姿势有过不同的假设,包括前肢直立于身体之下,或是前肢呈现往两侧伸展姿势。最近的研究提出戟龙最有可能采取两种说法中间的蹲伏姿势。古生物学家格里高利·保罗(Gregory S. Paul),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动物博物馆的佩尔·克里斯坦森(Per Christiansen),基于角龙类的非两侧伸展式足迹,提出大型角龙类如戟龙能够以大象的方式奔跑。
戟龙是尖角龙亚科的成员,尖角龙亚科的特征是突出的鼻角、次等大小的额角、短头盾与短鳞骨、高大的脸部、以及往后方辐射的鼻部窝窗。 " 尖角龙亚科演化支的其它成员有:尖角龙、厚鼻龙、爱氏角龙、野牛龙、埃布尔达角龙、河神龙、短角龙、 以及独角龙, 但最后两个是疑名。因为尖角龙亚科不同种、甚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所以一直有争论哪些属、种是有效的;尤其是尖角龙与独角龙是否有效属,还是不同性别的成员。在1996年,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发现尖角龙、戟龙、独角龙之间有足够的差异性可成立独立的属,而戟龙与尖角龙的关系较亲近,而离独角龙关系较远。达德森认为独角龙中的M. nasicornis可能是雌性戟龙。 他的论点只有部分人采纳,其它研究人员并不接受M. nasicornis是雌性戟龙的观点,或独角龙为有效属。 较早的角龙类恐龙原角龙被假设为两性异形, 但没有证据显示角龙科恐龙为两性异形。
起源
戟龙的演化起源因为早期角龙下目恐龙的化石非常稀少,所以很多年来无法确定。在1922年发现的原角龙,稍微显示出与早期角龙科恐龙的关系。 在90年带晚期发现的祖尼角龙,是已知第一种有额角的角龙下目恐龙。而隐龙是已知第一种侏罗纪角龙下目恐龙。这些新发现非常重要,并描绘出角龙类恐龙的起源,它们起源于侏罗纪的亚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龙类出现与晚白垩纪之初。
发现位置
戟龙的第一个化石是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在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的恐龙公园组所发现,并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在1913年所叙述。在1935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重新来到恐龙公园组,并发现遗失的下颚与骨骸的大部分。这些化石显示埃布尔达戟龙(S. albertensis)身长约5.5到5.8公尺,臀部高度为1.65公尺。
在1915年,任职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与Erich Maren Schlaikjer收集了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与一个部份头颅骨。这些化石也是在恐龙公园组所发现,接近埃布尔达省Steveville镇附近。布郎与 Schlaikjer比对这两个发现于同一地点的化石,它们认为这些标本与原型标本在外表上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建立新种帕克氏戟龙(S. parksi),以William Parks为名。 布朗与Schlaikjer所根据的标本差异包含:颧骨与埃布尔达戟龙有相当差异、较小的尾椎。帕克氏戟龙也拥有更结实的颚部、较短的齿骨、头盾形状与埃布尔达戟龙的不同。 然而,该头颅骨大部分是由石膏重建,而1937年的最初研究并没有叙述实际的头颅骨样貌。 直到保存状态更好的标本被发现,关于帕克氏戟龙有效性的疑问才重新展开。
发现位置
在2006年夏季,埃布尔达省得兰勒赫市泰瑞尔古生物博物馆的Darren Tanke重新寻找帕克氏戟龙的发现位置。这些1915年挖掘团队所发现的大量头颅骨碎片,是从采石场中发现的。泰瑞尔古生物博物馆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化石,以重新叙述头颅骨,并检验埃布尔达戟龙与帕克氏戟龙是否为同一个种。他们在恐龙省立公园发现了数个戟龙部分头颅骨,以及两个尸骨层。 其中一个尸骨层发现了众多的头颅骨碎片,例如角鞘、颚部、以及头盾碎片。
戟龙的第三个种卵圆戟龙(S. ovatus)是在蒙大拿州双麦迪逊组所发现,并由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在1930年所叙述。卵圆戟龙的化石材料有限,其中保存最好的是部分颅顶骨,它们的特征是接近中央线的一对尖刺往中央线集中,而非远离中央线,例如埃布尔达戟龙。它们头盾两侧分别有两对尖刺,而非三对。与埃布尔达戟龙的尖刺相比,卵圆戟龙的尖刺相当短,其中最长的仅有29.5公分(11.6吋)。
归类
另外有数个种曾被归类于戟龙,但是已经被归类于其它属。S. sphenocerus原本在1890年,被爱德华·德克林·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根据一个鼻骨与类似戟龙的鼻角,而被归类于独角龙的一个种,在1915年被归类于戟龙。 在1990年,业余古生物学家Stephen Czerkas与Sylvia Czerkas非正式地叙述了S. makeli,并标明于一个图解上,后来成为野牛龙。 极北戟龙S. borealis则是帕克氏戟龙的早期非正式名称。
上一篇
下一篇
神话故事
名人故事
鬼怪故事
哲理故事
动物故事
父爱故事
爱国故事
英雄故事
益智故事
励志故事
儿童笑话
王子故事
格林童话
天方夜谭
公主童话
小川未明
伊索寓言
三十六计
宝贝哄睡
民间故事
安 徒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