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栉龙

种类: 习性:

时期: 环境: 区域:

简介

档案

中文学名:原栉龙
拉丁学名:Prosaurolophus
别 称:原蜥冠龙、原蜥嵴龙、原蜥冠鳄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蜥形纲Sauropsida
目:鸟臀目Ornithischia
亚 目:鸟脚下目Ornithopoda
科: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
亚 科:鸭嘴龙族Hadrosaurinae
族:栉龙族Saurolophini
属:原栉龙属Prosaurolophus
分布区域:晚白垩纪的北美洲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
原栉龙(属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龙、原蜥嵴龙、原蜥冠鳄,意为“原始栉龙”,是因冠饰与较晚期的栉龙类似而得名。原栉龙是种鸭嘴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已经发现2个种与至少25个个体,包含头颅骨与骨骼,但化石整体仍不明确。

形态特征

原栉龙是种有大型头部的鸭嘴龙类,最完整标本的身长为8.5米,而头颅骨长度约0.9米。原栉龙的眼部前方拥有小型、低矮、三角形的冠饰,两侧有凹处。肱骨相当短。
除了冠饰以外,原栉龙是种不显眼的鸭嘴龙亚科恐龙。如同其他鸭嘴龙科,原栉龙的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具有喙嘴,适合咬断树叶与树枝。嘴部的后段有数千颗牙齿,适合磨碎植物,再行吞食。

生活习性

如同其他鸭嘴龙科,原栉龙是种大型、草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拥有复杂的头颅骨,可做出类似咀嚼的磨辗动作。原栉龙的牙齿是不断生长、替换的,形成数百颗牙齿所构成的齿系,但同一时间只会使用少部份牙齿。原栉龙使用它们的宽广喙状嘴来切断植物,然后将植物置于颊部空间咀嚼。原栉龙的进食范围大约是地面以上4米的范围内。

分布范围

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

种属分类

模式种是巨原栉龙(P.maximus),是由巴纳姆·布郎(BarnumBrown)在1916年所叙述、命名。第二个种是黑脚原栉龙(P.blackfeetensis),是由杰克·霍纳(JackHorner)在1992年所叙述、命名。
原栉龙的两个种差别在于冠饰特征与轮廓,黑脚原栉龙的面部比巨原栉龙的还要陡峭、高。黑脚原栉龙的冠饰边缘在成长期间往眼睛后方生长,至少黑脚原栉龙拥有这样的成长模式。

生物学史

著名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BarnumBrown)在1915年于亚伯达省Steveville镇附近的红鹿河发现一个鸭嘴龙类头颅骨(编号AMNH5836)。他在1916年述叙这个标本,并以较早命名的栉龙为对比,栉龙拥有类似但较长的冠饰,他将这个标本命名为原栉龙属。头颅骨的鼻口部遭到损害,并认为以过长的模样重建,但在1924年发现的一个接近完整标本与头颅骨,是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Parks)所叙述,则发现原本标本是以真实的外型来重建。原栉龙的化石已被发现20到25个个体,包含7个连接者身体的头颅骨。
原栉龙更多图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