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氏哈兹卡盗龙

Halszkaraptorescuilliei

种类:|蜥臀类|兽脚亚目| 习性:|食肉|

时期:|白垩纪| 环境:|陆地|海洋| 区域:|亚洲|

简介

埃氏哈兹卡盗龙(Halszkaraptorescuilliei)是意大利等国的科研团队在蒙古的白垩纪后期(约7500万-71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化石,并于2017年12月7日在英国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对此发表了文章。这种恐龙形态大致呈水鸟状,是恐龙的一个全新物种,被命名为埃氏哈兹卡盗龙。

档案

中文学名:埃氏哈兹卡盗龙
拉丁学名:Halszkaraptorescuillie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亚 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 目:兽脚亚目
亚 科:哈兹卡盗龙亚科
分布区域:蒙古
生活年代:白垩纪坎帕期
生活习性
这种恐龙拥有像天鹅一样长而弯曲的脖颈,鳍状的前肢;在陆地上可以像鸭子一样用双腿行走,在水中也可以利用前肢游泳,是一种水陆两栖恐龙。
体型
研究团队还推定了这种恐龙的体长大约应为70厘米,其中脖颈从头到腰占了身体一半的长度。它们还长着许多适合用于吃鱼的细小牙齿,再加上像鳍一样的前肢,此前从未发现过拥有这些特征的恐龙。
近日,《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恐龙的一个新物种,这种恐龙拥有像天鹅一样的脖颈和鳍一样的前肢,并且生活周期中有一部分在水中。埃氏哈兹卡盗龙(Halszkaraptorescuilliei)生活在白垩纪坎帕期(约7500万至7100万年前)目前蒙古所在的区域。
手盗龙类包含鸟类以及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在白垩纪,多个手盗龙谱系演化形成与其各自生态系统相关的不同特征,包括主动飞行、巨大体型、奔跑和食草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