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龙

种类: 习性:

时期: 环境: 区域:

简介

档案

中文学名:斑龙
拉丁学名:Megalosaurus
别 称:巨齿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亚 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 目:兽脚亚目
属:斑龙属
含 义:巨大的蜥蜴

斑龙(属名:Megalosaurus)又名巨龙、巨齿龙,属名在希腊文意为“巨大的蜥蜴”,斑龙是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存于中侏罗纪巴通阶的欧洲(英格兰南部、法国、葡萄牙)。斑龙是侏罗纪晚期一种体型庞大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其遗骸非常破碎,里面可能还混杂其他兽脚类骨骼的破片。斑龙这个名字希腊文的意思是“巨大的蜥蜴”,研究者们就曾一度把食肉牛龙的化石划到了斑龙类里面。

简介

斑龙是第一个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头部很长,上下颌强健有力,嘴里长着巨大弯曲的牙齿,颈部很厚实,前肢短小健壮,后肢强壮有力,手指和脚指头上都长着尖利的爪子,它平时用后肢行走,一旦发现猎物,就会快速奔跑,尾巴也会抬起来,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形态特征

斑龙的身体比较长,也比较强壮,头部长近1米,它还有厚实的颈部、健壮的短前肢及强而有力的后肢。古生物学家根据发现的斑龙足迹的两足间距推算,认为斑龙的后肢长应将近两米,它的“手指”和“脚趾”上长着尖利的爪,具备了这样的武器,斑龙能够随时攻击大型的食草恐龙。
斑龙的头部很大,其强有力的上下领中长着弯曲的牙齿,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样,顶端有锯齿,用于咬食新鲜的猎物。我们对于斑龙颌部的这些了解全来自于第一块出土的斑龙下颌骨化石,其上长着巨大的弯曲牙齿,古生物学家由此推知斑龙头部很大,上下颌强健有力。从这个化石上,人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旧牙脱落的地方已经有新牙要长出来。

生活习性

依斑龙的步行距离判断,其行进速度约为7km/h,但当它发现温和的草食性恐龙,准备捕食猎物时,就会改走为跑,它的脚趾不再朝内弯缩,反而伸展开来,其骨骼、腱与肌肉瞬间发生变化。正是由于这个变化,其后肢及脚趾才能立刻调整,并出现一足置于另一足前方的敏捷跑姿,同时尾巴也会举起来以保持身体平衡。但斑龙的体形不适宜进行长时间的追踪奔跑。

物种发现

古代中国人虽然早在晋朝就发现了恐龙,但是却以为它们是传说中的龙的骨头,普洛特先生虽然早在1677年就发现并描述了巨齿龙,但是却误认为它们是巨人的遗骸,曼特尔夫妇虽然在1822年就发现了禽龙化石,可是却一直到1825年才把它发表出来。
而就在禽龙被鉴定的期间,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却在1824年率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恐龙的科学报告,报道了-块在采石场采集到的恐龙下颌骨化石一斑龙。巴克兰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爬行动物,而“斑龙”之名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场的大蜥蜴”。
斑龙是第一种被叙述的恐龙。在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mwell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部分斑龙骨头。这些骨头碎片被交给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罗伯特·波尔蒂(RobertPlot),他同时也是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长,他在1677年的“NaturalHistoryofOxfordshire一书上叙述了对于这些骨头的叙述。

物种命名

这个Cornwell骨头由理查德·布鲁克斯(RichardBrookes)在1763年再度叙述。他将这些骨头命名为Scrotumhumanum,因为它们看起来类似人类的一对睾丸。在当时,这名称被认为并不适合用在仍有争论的动物上,而且并未在后来的科学文献中使用。Scrotumhumanum是在双名法开始采用后公布的,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理论上应该比斑龙(Megalosaurus)还具有优先权,但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宣称如果一个分类名词在公布后遭到废弃达到50年,这名词将不再拥有优先权。所以,Scrotumhumanum成为一个遗失名(Nomenoblitum)。
从1815年开始,在Stonesfield的采石场发现了许多斑龙化石。牛津大学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兰(WilliamBuckland)取得了这些化石,他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的院长。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骨头属于何种动物;但在1818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比较解剖学专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Cuvier)拜访了牛津大学的布克兰,他发现这些骨头属于一种巨大、类似蜥蜴的动物。在1824年,布克兰在“TransactionsoftheGeologicalSociety”一书公布了关于这些化石的叙述。但詹姆士‧帕金森(JamesParkinson)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叙述了这些骨头。
斑龙的右下颚绘画,取自于威廉·巴克兰1824年的书籍“NoticeontheMegalosaurusorgreatFossilLizardofStonesfield”在1824年以前,布克兰仅拥有斑龙的部分下颚与牙齿、一些脊椎骨、骨盆与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后肢,这些化石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个体。布克兰认为这些骨头属于一只与Sauia有关的巨大动物,他建立一个新属斑龙(Megalosaurus),并估计这动物的身长为12米。在1826年,FerdinandRitgen将斑龙命名了完整的学名Megalosaurusconybeari,但这名称并不被后来的学者所使用,则被认为是个遗失名。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尔(GideonMantell)将斑龙列于他的英国东南部地理测量当中,并将这个动物归类于巴氏斑龙(Megalosaurusbucklandii)。直到1842年,理查·欧文才建立恐龙这个分类项目。

化石研究

1676年,人们在英格兰发现了斑龙的一根股骨,那是欧洲科学界最早注意到的恐龙骨骼。当时,没有人能准确断定出那是什么,直到150年后,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先驱——理查德·达尔文才提出,斑龙是一种新的动物类别,属于一种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恐龙。此后,在世界上几个不同的国家都有发现斑龙的遗骸,虽然都不完整。然而它们依然能够显示出,斑龙是侏罗纪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自从其化石被首次发现后,到目前虽然已挖掘出了许多,但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骸。所以,很多细节无法确定。但人们在斑龙的下颌骨旧牙脱落的地方看到了有新牙要长出来的迹象。这表示它们的牙齿是具有增补性的,也就是旧牙一旦脱落,还会有新牙长出。

研究成果

早期重建

在1852年,本杰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WaterhouseHawkins)受到水晶宫委托,为了恐龙展览而建立一个斑龙模型,这个模型仍位于水晶宫。早期古生物学家因为从未看过这些生物,因此将它们以传说生物中的龙做为重建参考对象,使它们拥有巨大头部,以四足行走。直到19世纪中期,在北美洲发现了其他兽脚亚目恐龙,才更准确地描绘出它们的外表。那个时期的恐龙分类较不严谨,因此在欧洲发现的所有兽脚类恐龙都被分类于斑龙。这些物种后来都被重新分类,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学文献上,造成许多混淆。斑龙的大部分重建图,都是在脊椎发现前建立的,这也造成许多混淆。德国杜宾根大学的休尼(FriedrichvonHuene)在描绘斑龙时,改而采用比克尔斯棘龙的骨干;比克尔斯棘龙是种神秘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背部有高的神经棘,曾被分类于棘龙科。因此,许多较晚的绘画都根据休尼的版本,将斑龙画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状物,类似棘龙。

现代重建

事实上,斑龙的确拥有相当大的头部,而牙齿明显属于肉食性动物。斑龙身长约为9米,它们的长尾巴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因此它们被重建为二足恐龙,如同其他的兽脚亚目恐龙。斑龙的颈椎显示它们有非常灵活的颈部,斑龙的体重约为1公吨,它们的后肢大且充满肌肉,以支称它们的重量。如同所有的兽脚亚目恐龙,斑龙的脚掌有3个往前的脚趾,以及1个往后的脚趾。虽然斑龙的体型没有与较后期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一样大,例如暴龙,它们的前肢小,可能拥有3或4个手指。
斑龙生存于侏㑩纪的欧洲,约1亿8100万年前到1亿6900万年前。斑龙可能猎食剑龙类与蜥脚类恐龙为食。过去曾有叙述认为斑龙在森林中猎食禽龙(禽龙是另一种早期命名的恐龙),但因为禽龙的化石发现于早白垩纪地层,而斑龙生存于中侏㑩纪,所以斑龙不可能以禽龙为食。非洲没有发现任何斑龙化石,与某些过时的恐龙书籍状况相反。
虽然斑龙是种强壮的肉食性恐龙,它们也许可以攻击最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但它们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寻食物;但这无损于斑龙猎食者的形象,暴龙可能也是搜寻食物者。要维持如此大型的体型,进食时的效率是必要的。在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斑龙骨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