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掠龙

Bagaraata

种类:|蜥臀类|兽脚亚目| 习性:|食肉|

时期:|白垩纪| 环境:|陆地| 区域:|亚洲|

简介

小掠龙(学名Bagaraata)是兽脚亚目下的一个属,生活於上白垩纪。它的化石在蒙古的耐梅盖特地层被发现。小掠龙可能有4-5米长。

档案

中文学名:小掠龙
拉丁学名:Littledrago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蜥臀目
亚 目:兽脚亚目
种:小掠龙
分布区域:巴西
发现者:Osmólska
发现时期:1996
生存时代:白垩纪晚期
食 性:肉食

生物学史

模式种是B.ostrom',由Osmolska於1996年所发表。它的後头颅骨被描述成似鸟类,而头颅骨则有几种不同兽脚亚目恐龙的特徵。汤玛斯·荷兹(ThomasHoltz)将它分类为暴龙科的基底恐龙,而亦有指它是属於伤齿龙科或手盗龙类。

形态特征

大型,体长4.5-5米。

分布范围

生活在距今7000万-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被发现于蒙古国,亚洲。

考古发现

大部分的特暴龙化石出土於蒙古南部的耐梅盖特组。这个地层组没有经过放射性同位素计年,但根据该地化石记录中的动物群,耐梅盖特组的年代可能为晚白垩纪的马斯垂克阶。马斯垂克阶约为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而发现鄯善龙的新疆苏巴什地层,年代也为马斯垂克阶。
耐梅盖特组保存了大型河道与土壤沉积物,显示该地与更古老的巴鲁恩戈约特组、德加多克塔组相比,曾经有过更潮湿的气候。但硝石沉积物则指出该地曾有过周期性的旱季。沉积物分布在过去的大型河道与泛滥平原上。该地偶尔可发现软体动物化石,以及其他多样性的水生动物化石,例如鱼类与乌龟。鳄类化石也被发现,例如数种Shamosuchus,Shamosuchus的牙齿适合压碎贝壳。哺乳类的化石相当少见,鸟类化石的数量较多,包含反鸟亚纲的Gurilynia、黄昏鸟目的尤氏鸟、以及雁形目的早期成员Teviornis。耐梅盖特组所发现的恐龙,则包含:甲龙科的多智龙、厚头龙下目的平头龙、倾头龙。该地层所发现最大型的掠食者是特暴龙,它们极可能以大型鸭嘴龙类为食,例如栉龙与巴思钵氏龙,或是蜥脚类恐龙,例如纳摩盖吐龙与后凹尾龙。成年特暴龙可能与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有少许竞争,例如伤齿龙科的无聊龙、鸵鸟龙、蜥鸟龙,以及偷蛋龙下目的单足龙、耐梅盖特母龙(Nemegtomaia)、瑞钦龙,或者还有小掠龙,一种有时被认为是基底暴龙超科的恐龙。其他的兽脚类恐龙,包含:巨大的镰刀龙、似鸟龙下目的似鹅龙、似鸡龙、恐手龙,镰刀龙可能是草食性,而上述似鸟龙类恐龙可能为杂食性,以小型动物为食,不会跟特暴龙竞争食物。如同其他大型暴龙科与现代的科莫多龙,特暴龙的幼年与近成年个体的身上发现过有齿痕,符合成年个体或其他较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