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龙

Alioramus

种类:|蜥臀类| 习性:|食肉|

时期:|白垩纪| 环境:|陆地| 区域:|亚洲|

简介

分支龙(学名Alioramus),又名歧龙、阿利奥拉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的中国。分支龙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Sergei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种是遥远分支龙(A.remotus),化石包含一个部分颅骨、三个蹠骨,发现于中国,该地在72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是片泛滥平原。目前只发现两个标本,分别属于遥远分支龙、阿尔泰分支龙,而且可能来自于幼年体或亚成年体,因此难以估计成年个体的大小。
阿尔泰分支龙,化石是一个更完整的骨骼,是由StephenL.Brusatte等人在2009年命名。如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分支龙是二足恐龙,而锐利的牙齿显示它们是肉食性动物。它比近亲的暴龙及特暴龙较小型,但目前仅有发现两个标本,而且来自于亚成年体,因此难以估计成年个体的大小。它的特征是在其口鼻部上侧的一排五个骨冠,以及牙齿较其他暴龙科更多。

档案

中文学名:分支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 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 目:兽脚亚目
科:暴龙科
属:分支龙属
种:阿尔泰分支龙
分布区域:蒙古

形态特征

颅骨约为45厘米长,颅骨长而低矮,外形类似原始暴龙超科,以及幼年暴龙科的颅骨。遥远分支龙的前上颌骨部份没被发现,但颅骨的高度大于宽度,与已知所有的暴龙超科相同。鼻骨互相愈合,上有一排骨质瘤,沿者鼻骨接合处排列,共五个。这些骨质瘤的高度大于一厘米。很多暴龙超科恐龙都有凹凸不平的鼻部,但有骨质瘤的就有分支龙及阿巴拉契亚龙(有六个)。
颅骨后部有个横向突出物,自顶骨延伸出来,称为颈脊(Nuchalcrest),这是所有暴龙超科都有的特征。分支龙的颈脊明显较厚,类似特暴龙与暴龙。如同颅骨其他部分,分支龙的下颌修长,可能是个幼年体的特征。分支龙的下颌隅骨侧边棱脊,连接者齿骨后方的方形突,使这两块骨头固定者,减少下颌的灵活度,在暴龙科之内,只有分支龙与特暴龙具有这个特征。分支龙亦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上颌及下颌都有很多牙齿。其他暴龙科的前上颌骨牙齿两边各有4颗,牙齿横剖面为D字型。分支龙的上颌骨各有16只牙颗,而在齿骨则各有18颗,比已知的暴龙超科更多。
遥远分支龙的颅后部份仅发现三块蹠骨。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更为完整,使科学家能更清楚分支龙的外貌型态。但从已知暴龙科来推测,分支龙应该与以二足行走;而后肢比例极可能类似似鸟龙下目,胫与蹠骨长,两者总长约等于股骨。分支龙的前肢应该很小,上有两指,不过某些暴龙科标本上有退化的第三指。长尾巴可平衡头部与身体的重量,将重心维持在臀部位置。

发现命名

分支龙的正模标本(编号PIN3141/1)是一个部份颅骨,与三个相连的蹠骨;是在70年代早期,由一个苏联蒙古的挖掘团队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中挖掘出土,并由俄罗斯古生物学家SergeiKurzanov于1976年所命名。它的冠状物、口鼻部较长、与低矮头颅骨,都与其他暴龙亚科有所不同,所以被命名Kurzanov为遥远分支龙或偏僻分支龙(A.remotus),属名由拉丁文的“alias”(即“其他”的意思)及“ramus”(即“支部”的意思)构成,意指它们另一个全新及不同的暴龙亚科分类单元;同样地,种名“remotus”在拉丁文是“遥远”的意思,亦指它们的差别性。目前只有发现两个标本,分别属于遥远分支龙、阿尔泰分支龙。

生活习性

对于分支龙来说,虽然它们的体型在对抗大型植食性恐龙时不占优势,但蛮劲则让它们在生死之搏时不落于下风。不少凶狠的肉食性恐龙如果在遭受很激烈的反抗或者受伤之后,就会暂时选择退却,但分支龙则是死缠烂打、轻易不罢休。我们在分支龙的化石周围发现了大型植食性恐龙的化石,这些恐龙身上的牙痕正是分支龙造成的;而分支龙的身体上也有明显的伤痕,虽然不排除是化石形成过程中所造成的,但极有可能是在双方厮杀过程中,对手给分支龙留下的重重伤痕。

分类

分支龙被古生物学家分类于暴龙超科之中,但过去因为其化石的资讯有限,因此不能做出更精准的分类。新标本的发现,使分支龙的分类与演化关系更为清楚。在2003年,菲力·柯尔(PhilCurrie)提出分支龙与暴龙、特暴龙、惧龙,共同属于暴龙亚科。在2004年,汤玛斯·荷兹(ThomasHoltz)则认为分支龙有可能属于暴龙亚科,但也有相同的可能性是不属于暴龙科的,原因是它们的可能幼年体特征,也许是基础暴龙超科的特征。在2005年,另一个研究则因为它们化石的破碎性,而不将分支龙包含在内。在2009年,新发现的阿尔泰分支龙化石,确定分支龙属于暴龙亚科。
分支龙与特暴龙生存于相同时代的相同地区,两者具有许多相同的头部特征,例如:下颌的齿骨与隅骨间愈合、鼻骨与泪骨间缺乏骨质的连结,后者是暴龙科中除了分支龙、特暴龙、惧龙以外成员都有的特征。因此分支龙与特暴龙可能是近亲,两者构成暴龙科的亚洲分支。在特暴龙的某些标本上,鼻部上有一排骨质瘤,类似分支龙,但较为低矮。遥远分支龙的颅骨长而低矮,显示该个体在死亡时尚未成熟,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但是,分支龙的更明显骨质瘤与较多的牙齿,证明它们与特暴龙是不同的物种。阿尔泰分支龙的发现,更确定分支龙与特暴龙的独立的属。标本更证明特暴龙的幼年与成年个体的牙齿数目一样。

古生物学

分支龙的化石标本是在蒙古的巴彦洪戈尔省Nogon-Tsav地层被发现,该地层被认为与耐梅盖特组年代相同。该地层没有经过放射性定年法测定,该化石纪录中的动物群显示,该地层的年代是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7400万道6500万年前。
蒙古的麦斯特里希特阶地层有耐梅盖特组与Nogon-Tsav地层,两者的特征是潮湿的气候,而其下层的巴鲁恩戈约特组与德加多克塔组年代较早,气候为半干旱。耐梅盖特组的沉积层为泛滥平原、大型河道、与古代土壤,而硝石沉积层显示该地有周期性的旱季。与较早期的地层相比,耐梅盖特组有更多样性、更大量的恐龙动物群。Kurzanov还发现了其他兽脚类,例如:特暴龙、似鸟龙下目、镰刀龙超科,但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耐梅盖特组,掠食动物可能以蜥脚类的泰坦巨龙类恐龙为食。Nogon-Tsav地层并没有大量发现其他恐龙化石,如果该地的动物群与耐梅盖特组相似,应也会发现伤齿龙科、厚头龙下目、甲龙科、鸭嘴龙类等化石。泰坦巨龙类也是耐梅盖特组的掠食动物的可能猎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