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斯龙

Isisaurus

种类:|蜥臀类|蜥脚形亚目| 习性:|食草|

时期:|白垩纪| 环境:|陆地| 区域:|亚洲|

简介

伊希斯龙(学名:Isisaurus)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的印度。
伊希斯龙的颈部较短而且是垂直的,前肢很长,这是与其他蜥脚下目不同的地方。伊希斯龙的化石较其他泰坦巨龙类的化石更为完整,已经发现大部份的颅后骨骼。根据估计,伊希斯龙的身长约18米,体重约14公吨。
伊希斯龙的粪化石上有真菌,被认为是由伊希斯龙排出的。由于这些真菌已知是感染树叶的病原,所以显示伊希斯龙是吃树叶的。

档案

中文学名:伊希斯龙
拉丁学名:Isisaurus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未分级)
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ia
科:萨尔塔龙科Saltasauridae
亚科:后凹尾龙亚科
Opisthocoelicaudiinae
属:伊希斯龙属Isisaurus
Wilson&Upchurch,2003

外形特征

巨龙类(Titanosauria)描述了约三分之一整个白垩纪的蜥脚类恐龙,尤其是在南半球为多。在学术分类上逐步形成的巨龙类之专业解释是一种"宽规格"——多种属于巨龙的共源性状,如四肢,足迹并不能清楚地辨认,它们之间的分类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巨龙类"这一命名应该被取消。
1877年里德克(Lydekker)根据部分股骨和两块不完整尾椎命名了巨龙。迄今有14个种的巨龙被发表,它们遍布在白垩纪的印度,老挝,马达加斯加,欧洲和阿根廷,时间跨越整个6000万年。现在,全部种类的巨龙被重新评估与修正。研究的结果令人吃惊,很多曾经被认为是巨龙的种被认为是无效的。留下了仅仅的5种。

相关内容

伊希斯龙是最后的蜥脚类食草恐龙,但其尾脊椎残体多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没变,头小、尾长、大象般的肢,颈有点短。其最重要的区别处是尾脊椎开始处的球凸和凹窝铰合处。由于脸很长,故最完整的颅有点像梁龙。至少有一种骨质鳞甲演化为甲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