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兽龙

Fulgurotherium

种类:|鸟臀类|鸟脚类| 习性:|食肉|食草|

时期:|白垩纪| 环境:|陆地| 区域:|大洋洲|

简介

闪电兽龙(学名Fulgurotherium)是下白垩纪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闪电山脉,该地以猫眼石矿区与恐龙化石而著名。

档案

中文学名:闪电兽龙
拉丁学名:Fulgurotherium
界:动物界
目:鸟臀目
亚 目:鸟脚亚目
科:棱齿龙科
属:闪电兽龙属
命名者:Huene
命名时间:1932
时代:白垩纪早期
分布:澳大利亚发现地层
食性:杂食典型状态
体型:长2米

形态特征

闪电兽龙被分类为棱齿龙科,身长约2米,是种原始鸟脚下目恐龙。模式种是南方闪电兽龙(F.australe),由Huene于1932年正式描述。化石包含头颅骨、股骨、以及牙齿,但由于它的化石有可能是来自几个鸟脚下目的物种,故它被认为是一个嵌合体。

骨骼特征

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
后额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
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转子往内侧,两者契合,股骨头垂直于股骨干,产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劳氏鳄目等臀窝向下的直立方式。

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