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翼龙

种类: 习性:

时期: 环境: 区域:

简介

档案

中文学名:准噶尔翼龙
拉丁学名:Dsungaripter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亚 纲:双孔亚纲
目:翼龙目
亚 目:翼手龙亚目
科:准噶尔翼龙科
属:准噶尔翼龙属
种:准噶尔翼龙
分布区域: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乌尔禾地区
生存年代:白垩纪早期

准噶尔翼龙属飞龙类。身体结构适于飞行。骨胳中空,头骨上的很多骨片已愈合。眼发达。口内牙齿数目少,颌前部已无牙。两翼展开时长达2米多,尾短小。生活于湖边,以鱼类为食。生存于白垩纪早期。化石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乌尔禾地区,以鱼类为食。

简介

准噶尔翼龙是一种翼龙,其皮膜翅膀展开宽约为3米。在它的口鼻部上面有一个特殊的骨质脊冠,它的颌骨细长而且弯曲,前面部分是尖尖的。脊冠在飞行时可能起着船舵的作用,或者可能是性别的一个特征。它的颌骨后面的牙齿是扁平的,脖子是弯曲的,头颅骨很长,身体很小。它的大脑很大,而且视力很好。
准噶尔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生活在中国的准噶尔盆地,也就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这种恐龙,后来人们叉找到了更多的遗迹。
准噶尔翼龙的翅膀上有皮膜,这种薄而结实的膜在身体两侧、腿和长长的四指(趾)间张开,形成了翅膀一样的结构。手指上长着爪。
它的头颅骨后上方有两个空腔,眼睛后面也有两个空腔,这一点非常特殊。它是一种中型翼龙,它的颌骨也很特殊,上颌骨向上翻,非常适合于打开蛤类动物。嘴的前方没有牙齿,但后面的牙齿是宽而钝的,会帮助它嚼碎甲壳类动物,而这些甲壳类动物也正是它的食物。
准噶尔翼龙

体貌特征

1.身高:待研究
2.身长:体长0.9米,两翼展开达2.5米
3.体重:待研究
4.骨骼:骨胳中空,头骨上的很多骨片已愈合口内牙齿数目少,颌前部已无牙。上颚鳄14-15牙齿,下颚鳄11-12个牙齿,但颚前部无牙。第四腕骨与第四指骨特长。具有联合脊椎及眼前孔上棱或具有上枕骨嵴
5.头:头骨上的很多骨片已愈合。眼发达,头顶有一个冠状脊,它的头上有一个罕见的脊,这个脊的功能还无人知晓,吻部长而尖,像食鱼鸟类。
6.颈:待研究
7.躯干: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翼龙,两翼展开宽达4米,身后留有一条短小的尾巴。
8.腿:待研究
准噶尔翼龙
9.爪:待研究
10.脚:待研究
11.尾:尾短小
12.皮毛:待研究

生活习性

1.食物(植物、肉):以鱼为主;
2.寝居方式(群居、独居):生活于湖边;
3.行走方式(步幅、速度):准噶尔翼龙也是靠皮膜形成的翅膀飞行的
4.饮食习惯:当时准噶解剖学盆地还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附近植物茂盛,生活着众多淡水动物,准噶尔翼龙就在水域上空盘旋,寻找喜欢吃的鱼虾;
5.生殖繁衍:待研究。

资料

准噶尔翼龙两翼张开达2米余,尾短小。是一种处于进化中间型的翼龙。头很大,头骨狭长,头顶有一个冠状脊。吻部长而尖,类似食鱼鸟类。嘴里长着锥形的牙齿,但都集中在颊部,前端无齿。
DsungaripterusYoung(准噶尔翼龙)这是发现于新疆乌尔禾下白垩统上部的完整飞龙类化石。体较大,两翼长可达3.5米。体长约0.9米。头骨长,前端窄而尖锐。头骨上中棱发育。鼻孔与眼孔连通成大孔。上颚鳄14-15牙齿,下颚鳄11-12个牙齿,但颚前部无牙。第四腕骨与第四指骨特长。
准噶尔翼龙3米翼展,沿口鼻部和长而窄的上下颌长着一个不同寻常的骨质冠状物,冠状物向上弯曲在顶部形成一个尖。这样的嘴看上去有点像昆虫的尾铗,但薄得像纸一样。人们还不知道准噶尔翼龙的上下颌是怎么工作的。像所有其它的翼龙一样,准噶尔翼龙也是靠皮膜形成的翅膀飞行的。它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亚洲。
准噶尔盆地最著名的恐龙是准噶尔翼龙(Seungaipterus),这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翼龙突出的特征是前肢演化成了两翼,在新疆发现的准噶尔翼龙,体长0.9米,两翼展开达2.5米。前肢的第一、二、三指已退化,第四指变得长而粗,没有爪,光滑无毛多褶皱的翼膜将四指与身体相连,成为飞行的翅膀,所以外形更像蝙蝠而不是鸟类。它的胸骨很宽,有鸟一样的龙骨,肢骨中空,减轻的重量,适于飞翔。准噶尔翼龙的发现,纠正了翼龙只生活于海边的偏见,在爬行动物研究方面颇有价值。
准噶尔翼龙类:这类翼龙仅发现于中国的新疆和浙江。它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在白垩纪,个体较大,具有联合脊椎及眼前孔上棱或具有上枕骨嵴的类型。在新疆发现的魏氏准噶尔翼龙是生活在一亿多年以前的白垩纪早期的翼龙。这种翼龙的特点是:头的前部窄而尖,头上有一个波浪状的中棱,上下颌的前端都向上弯曲,且末端较尖,它的嘴部有角质的鞘状套,牙齿较尖,稍微向后弯,这是对捕鱼生活的适应。它的第一二三指都已退化成小勺状,唯独第四指很长,休息时可以把躯体悬挂在树枝或岩石上。它的背部脊椎联在一起形成联合背椎,有利于飞行。这种翼龙两翼展开时可达3.5米甚至更宽。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共发现三个这种翼龙的完整头骨以及三十多个个体的化石。

化石发现

1964年7月,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所(今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前身)地层古生物考察队的6位同志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市北偏东100公里处的乌尔禾地区工作。同年7月18日,在乌尔禾东南方向约15公里的露头区进行下白垩统上带岩组的地层观测。这一带属于径木间剖面吐谷鲁群(KI),是由灰绿色砂岩、砾岩和褐色泥岩及莎泥质岩组成的高低错落的山脊和山丘,除风化的复土和砾石覆盖外,很少有植物生长。当魏景明同志沿着一条雨水冲刷的小沟前进时,发现了一块白色中空的翼龙肢骨化石。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了两块大小不同的肢骨化石。经过仔细观察,最后发现的一块肢骨化石上粘附有灰绿色泥质沙岩和部分褐色沙质泥岩,从风化和滚靡程度判断,肢骨化石从埋藏层掉落时间不久,原埋层的距离也不很远。经过继续向前追寻,终于找到了化石埋藏的层位,是厚约2米的灰绿色泥质砂岩夹有褐色砂质泥岩的透镜体,这层沙岩挡住了小冲沟的继续发展。
魏景明同志仔细地除去砂岩表层的复土,用镐头进行大面积的挖掘,又发现了几根杂乱堆积的翼龙肢骨。他招呼在另一处进行挖掘的杨进中同志过来,两个人兴奋地一起挖掘。当砂岩体快挖掉一半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翼龙的头骨、上下颚骨以及开始退化的牙齿,在头骨旁掘出了部分脊椎骨,这些足以勾划出一个完整的翼龙形象。继续深挖,在翼龙化石层下部的钙质砂岩中挖掘到较多的淡水蚌壳化石。
在乌尔禾挖掘出的翼龙化石除具在翼龙类共同特点以外,头骨后上方具有冠状突起,颚骨向前伸出,牙齿开始退化,后肢骨只剩下4指,几乎无尾,展开的翼间距离约3米,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翼龙。据研究,准噶尔翼龙生活在距今约9千万年到1亿年之间,它的祖先可能是侏罗纪的喙嘴龙,它又是晚白垩世无齿翼龙的先驱。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早白垩世翼龙演化发展的地史空白段,而且对全球翼龙动物群的演化生态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这种古生物化石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定名为“魏氏准噶尔翼龙”。
这架翼龙化石一直在北京供专家进行整理和科学研究,1992年4月10日由北京运回新疆,陈列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内的新疆石油地质陈列馆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