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小时候念私塾,教育方法跟现在不一样,死记硬背,背不上来,老师就打。挺聪明的学生,让老师都打糊涂了。班里有位同学,就怕老师让他背书。那时候念《百家姓》啊,头两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学了半个月,没背下来,背上句忘下旬。怕老师叫他,老师偏叫他。
 “背书。
 “背书。”
 “赵钱孙李周吴郑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记住了吗?”
 “记住了。”
 “背”
 “赵钱孙李,赵钱孙李……”
 “怎么总赵钱孙李呀!下边哪?”
 “下边忘了。”
 “下边儿不是周吴郑王嘛!”
 “对了,周吴郑王,周吴郑王……”
 “上边儿哪?”
 “上边儿?上边儿房顶子。”
 “房顶子干吗?我给你讲讲吧。”《百家姓》没讲儿,老师也糊徐了,给他胡批乱讲。“这个赵啊,我不是姓赵嘛,你不是管我叫赵先生嘛,忘了不要紧,想赵先生的赵。”
 “哎,忘了我就想您。”
 “想我干吗?想赵。钱哪?你上学我不得跟你要学钱吗?要学钱的钱。”
 “要学钱的钱。”
 “孙?装孙子的孙哪!”
 “装孙子的孙。”
 “李?不讲理呀。”
 “不讲理的理。”
 “周啊?瞎胡诌的诌。”
 “瞎胡诌的诌。”
 “吴?无赖尤啊。”
 “无赖尤的无。”
 “郑,街面儿常说,某人某人不正经,不正经的正。”
 “是,不正经的正。”
 “王?老王八的王嘛!”
 “老王八的王。”
 “记住了吗?”
 “您这一讲啊,我都记住了。”他把正文儿没记住,把闲篇儿都记住了,由下往上背,嗒,这份儿难听。“老王八,不正经,无赖尤,瞎胡诌,不讲理,装孙子,要学钱,赵先生。”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