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变脸”是指日食现象。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地球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月球的阴影正好落到地球上,就是日食。地球上处于月影里的人们会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被圆的黑影遮住,几分钟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太阳慢慢复圆。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月影中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
大海无边无际,每天要蒸发掉许多的水分,但是几十亿年过去了,海水却没有干涸,这是因为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循环的缘故。当太阳光射向海洋时,大量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变成云,最后凝结成雨珠降落到海里。而有一部分云则随着风来到大陆的上空,降落到陆地上。但这部分降水也不会消失,而会流进小溪、河流,最后汇入大海,补充蒸发掉的水分。如此周而复始,大海就永远也不会干涸了。 ...
在没有风的日子里,湖面总是风平浪静,但大海却在无风的天气中也会涌起浪花。这是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如果某一处海水被风吹起了波浪,那么这里的波浪不仅会在原地波动,还会源源不断地向四周的海域传递。由于大海宽广辽阔,远处无风的地方也就有了浪。这种波浪的波长很长,即使风停了,波浪也不会立即消失,而是还会再波动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海底地质变化(比如海底地震等)也会引起海浪。 ...
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形成的。 由于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逐渐减小,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的海水时,最容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的视觉对紫光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
大海是盐的“故乡”,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平均海拔高度可以增加153米。不过海水中的盐却来自于陆地。每当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处汇集,流入江河,一部分雨水穿过各种地层渗入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渗出来,最后汇入大海。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各种土壤和岩层,分解产生出各种盐类物质,这些物质随水带进大海。而海洋的形成经历了几十万年,因此海水中便含有了大量的盐。海水不断蒸发,盐的浓度就越来越高,因此海水是咸的。 ...
海水是液态的,在重力作用下,会由高处向低处流,构成一个大洋的平面,即海平面。但是海平面也是高低不平的。正如地球表面凹凸不平是因为各处的地心引力各不相同一样,海洋底部的引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斯里兰卡附近,海底地壳厚,引力大,吸引的海水就多,使洋面在无浪的情况下也比其他海面高出一个“水峰”;冰岛附近的海底地壳较薄,引力自然也小,吸引海水的量也少,于是形成了一个比四周大洋水面低的“水谷”。这样,海平面自然会高低不平了。 ...
站在海边往远处看时我们会发现,远处的海水和天空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其实地球是圆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海也呈弧形。天空是环绕着地球的大气,所以大海和天空是平行的。由于我们视力的局限,无法将远处的景象正确分辨出来,因此当我们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时,就会觉得大海和天空好像交汇到了一起。 ...
漆黑的夜晚,在茫茫的大海上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光闪来闪去。这些光远看好像是海中的灯火,但实际上,它们来自于能够发光的海洋生物,比如鞭毛虫、水母等。这些生物身上常常附有能发光的细菌,这些发光细菌与生物共生,生物利用共生的发光细菌发出的光来照明和觅食,而发光细菌又靠从生物体中得到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正是有了这些生物,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海水中闪烁着点点亮光。 ...
英国气象部门有关全球变暖的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北极地区可能是世界上气温上升最高的地区。在21世纪内,北极地区的气温可能会上升6℃~8℃。 这一温度变化,足以在盛夏季节使北冰洋的整个冰盖融化。1994年夏天,美国、加拿大及俄罗斯的破冰船曾对北冰洋的冰盖进行了约一个月的考察,发现冰盖下面200米处的海水温度上升速度很快,在5年内可能上升了1℃。科学家们说,这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使北大西洋海水升温,而北大西洋的海流将温暖的海水带到了北冰洋。同时,对连接北冰洋的挪威近海进行的测量表明,最近...
瀑布虽然壮美磅礴,但却是河流的一种暂时性特征,最终会消失。形成瀑布的悬崖在河水水流的强力冲击下,会不断地坍塌后退,这样一来,瀑布就会向河流上游方向退后,落差也渐渐降低。水流的侵蚀作用也可能向下深切,并会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合力都会导致瀑布的消失。瀑布消失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瀑布的高度、流量以及瀑布下岩石的类型与构造等因素。 ...
尼罗河是非洲的第一大河流,有趣的是,尼罗河每年都会从透明变为绿色,又变为红褐色,最后再恢复透明的状态。每年2〜5月是尼罗河的枯水期,河水清澈。从6月开始,上游的白尼罗河带着漂浮的苇草与各种绿色的水藻流过,于是河水呈绿色。到了7月,尼罗河进入泛滥期,占流量4/7的青尼罗河此时水量猛增,大量泥沙使尼罗河呈红褐色。到9月份时,河水最红。而在11月后青尼罗河水减少,水位降低,尼罗河又回到清澈见底的状态。 ...
在地球外部,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叫大气层,它既是地球母亲美丽的外衣,更是地球的保护屏障。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命的生存要有适宜的温度,过冷、过热都不利于生命的发育,而大气层恰是一个很好的温度调节器。白天,当艳阳高照时,大气能反射或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地表保持适宜的温度,不至于过热;夜晚,大气层又像一床厚棉被,把地面散失的热量保存住,使地面不会降温太快。这样,地球上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使昼夜差保持在生物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大气层还是地球的“防弹衣”,绝大部分陨星没到地面就在与大气...
瀑布由上而下的冲击力相当大,特别在多雨的季节,瀑布的水量大,冲击力也变得更强了。瀑布下面的岩石,经常受到这种巨大力量的冲击,时间长了,便会出现巨大的凹洞,久而久之便成为深潭。 ...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9个省、自治区。由于黄土高原缺少树木的保护,一到雨季,黄土就会随着雨水流入黄河,使得黄河的含沙量猛增。带有大量泥沙的河水流到下游时,由于地面平坦了许多,河水的流速会逐渐减小,携带泥沙的能力也相应减弱,泥沙便逐渐淤积下来,河床抬高了,形成“地上河”。现在,黄河下游不少地段的水位都高出地面8~10米,也就是说,黄河是在三四层楼高的高度上流动的。 ...
我国有一座万里长城,这是全世界出名的伟大建筑。它有6700千米长,有2000多年的历史。山海关北边依靠燕山,南边面临渤海,地势非常险要,所以叫山海关。从山海关再往南,就是建筑在海滨上的老龙头,这里是长城的起点。所以人们认为山海关称得上是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的东城门门楼,悬挂着一块6米长的大匾,上面就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有1.6米高,像一个成人那么高,气势非常雄伟。人们传说这是古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因为王羲之不愿意随便为人写字,有人就骗他,今天写个“一”字,明天写“第...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沟通着内陆和沿海的广大地区,素有“黄金水道”的美誉。长江水系有通航河道3600余条,通航总里程5.7万余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52.6%,重庆以下河道可通行1500吨级船舶;宜昌以下河道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汉口以下河道可通行5000吨级船舶;南京以下河道可通行万吨级海轮。此外,长江流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在世界上仅次于亚马孙河。因此,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 ...
广阔无垠的海洋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据科学家测定:海底蕴藏着大量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锰含量约为2000亿吨;海底磷矿、硫化矿、砂矿的储量也很丰富;海水中含有大量化学元素,可提取的元素包括铀、氘、氚等80余种;海洋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海洋生物20余万种,所能提供的蛋白质将占到人类食用蛋白质的1/3左右。 此外,浩瀚的海洋空间也正引起人类越来越大的兴趣,除了传统上作为海上通道之外,工程师们正在开拓新的利用领域,包括建设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下桥梁、海底隧道、海底仓库等,...
俗话说:“九曲黄河十八弯。”同黄河一样,所有的河流都不是呈直线奔流入海的,而总是呈现出弯弯曲曲的形状。这是因为,河流在行进入海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路畅通的,它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物。 如果阻碍物比较容易被破坏,水流就会冲开它继续前进;如果阻碍物坚固,比如高山巨石等,水流就只好绕开它前进。此外,河床的坡度与阻力以及河流沉积物质等因素也会促使河流更为弯曲。综合这些原因,河流就形成了弯弯曲曲的形状。 ...
地震就像潜伏在地球内部的一个“恶魔”,偶尔它会翻个身,以天崩地裂的形式提醒着人类它的存在。这一恶魔好像更喜欢以太平洋作为栖身之所,历史上的地震,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都以太平洋沿岸国家居多。日本、智利、新西兰、美国的西海岸和阿拉斯加,以及中国台湾都是遭遇地震频繁袭击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地震如此偏爱太平洋周围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盆底部被缓慢加热的水,而浅层地表就像是覆盖在这盆热水之上的多块木板...
人类一直希望能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而太阳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就是火星。火星和地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尤其是火星大气的情况很适合生命的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的大气中也存在氮,而氮与组成生命的蛋白质密切相关,是构成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另外,火星上的大气与地球相比虽然非常稀薄,而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但是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有些低等生物是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所以,人类一直在火星上寻找存在的生命。 ...
酸雨是呈现酸性的雨水,有时酸雨的酸性较强,落到人的身上,往往会使人有灼痛之感,酸雨是一种灾害性较强的雨水,它往往给自然界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并直接威胁着动、植物的生存,酸雨是由于工厂大量燃烧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含有硫、氮和氧化物,进入到大气中后,在空中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碳酸和硝酸,随着雨水一起降落到地面而形成的。 ...
冰川分布在年平均气温OC以下气候寒冷的两极地区或海拔很高的高山地区,这些地区以固体降水为主,降下的雪花在地面上堆积起来,越积越厚,:,一部分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慢慢融化,但受周围低温影响,又会马上凝结成冰;有些则在重压的作用下被压紧,凝结成冰,这些冰随着体积和重量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冰川冰。冰川冰继续发展,当重力大于地面摩擦力时,便会发生流动,冰川的流动速度很慢,一般每天只有几厘米,最多的也不过数米之远。 ...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中生活着大量的海豹、鲨鱼、龙虾、海螺等只有在海洋中才能见到的动物。这是因为贝加尔湖以前曾与海洋相连,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与海洋分离开来,成为了湖泊。之后,周围众多的河流汇入湖泊,渐渐地冲淡湖水,使之成为淡水湖,结束了它作为海洋的史,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海洋生物灭绝。但是,有些生存能力特别强的动物慢慢地适应了淡水环境,继续生存了下来,成为世界上特有的淡水动物,如贝加尔海豹等。 ...
原始地球在成长的过程中,小行星也在不断地撞击,从而产生极大的热量,这使地表温度升高,岩石熔化成岩浆。随着小行星撞击减少,地球表面渐渐冷却。当地表温度从1300摄氏度,降低到300摄氏度时,低垂云层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从而降下雨来。倾盆而下的大雨,使地表温度越发降低,导致积水增多,由此而诞生了海洋。 ...
地球上有一种泉水在喷发一次之后,会停歇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喷发。这种泉水被称为“间歇泉”。间歇泉之所以会时停时喷,是因为间歇泉的通道狭窄,泉水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积蓄能量,当通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并开始在地下重新积聚能量,然后再度受热、喷出,如此循环,就会成为间歇泉了. ...